111、第 111 章(4 / 5)
bsp; 第二天,一封匿名信出现在村口邮筒里。没有署名,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对父子站在枯死的胡杨前,男孩约莫十岁,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水壶。
背面写着:
“我父亲是护林员。他说树比人长寿,所以我们要先学会等。我没等到他回来,但他教会我一件事??
**有时候,坚持本身就是一种生长。**”
上出召集村民开会,提议发起“千壶行动”:每人准备一个旧水壶,装上家乡的水,寄往那片戈壁。不必指望立刻开花,只为告诉那个人??你不是一个人在等。
三个月后,第一份反馈抵达。
卫星图像显示,那片死寂的沙地中,出现了一圈微弱的绿色环带,呈放射状扩散,恰好对应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壶浇灌轨迹。土壤检测发现,地枢素浓度显著提升,且信壤纤维已构建出稳定三维网络。
更不可思议的是,某夜红外监控拍到一幕:数十只沙鼠叼着种子,在绿圈边缘来回穿梭,仿佛受某种本能驱使,集体参与造林。
心耕链为此开辟专题页,标题只有六个字:
**《有人正在等待》**
而在西岭,春天正式降临。
“阿土”已长至一人高,枝干遒劲,叶片宽大如扇,每逢晨昏交替之际,会散发出淡淡的薄荷香。科学家们检测其DNA,发现竟融合了水稻、小麦、玉米、桑树乃至胡杨的基因片段,却又无法归类为任何现存物种。
媒体称其为“新人类之树”,信徒视其为圣物,企业试图申请专利保护。
上出却只笑着摇头:“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选择了在这里出生。”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正式开课《土地与共情》。
第一堂课结束后,某小学老师上传了一段视频:全班学生围坐在操场中央,每个人面前摆着一个小盆,里面有土、有种子、有从自家阳台或路边捡来的落叶。
老师问:“谁能听到植物的声音?”
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举手:“我家的吊兰昨天晚上动了一下叶子,我觉得它是想喝水了。”
另一个小女孩说:“我梦见我的绿豆跟我说,它害怕黑暗,我就把它搬到有月光的地方。”
全班哄笑,老师也笑了。可就在笑声中,几乎所有花盆里的种子同时破土。
教育部门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将“感知信壤潜能”纳入教学评估标准。最终决议:不予量化考核,但鼓励教师记录学生与植物互动中的情感表达。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心耕运动”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评审意见写道:
“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