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 111 章(3 / 5)

加入书签

来,不是语言,而是千万棵树倒下时的哀鸣,是刀斧切入树皮的震颤,是母亲抱着枯萎稻穗哭泣的回声。

    谢苗立刻取出随身携带的母核碎片,贴于地面。林知遥同步启动便携共鸣器,播放一段采集自西岭春耕时节的声音档案:犁地的吱呀、孩童笑声、溪水潺潺、老牛低哞……

    多种频率交织叠加,形成柔和的共振场。

    黑藤渐渐停止躁动,表面光泽由暗转灰,再由灰泛出淡淡绿意。最终,整条藤蔓软化塌陷,化作一层湿润腐殖质,覆盖在裸露的根盘之上。

    三天后,一棵小榕树苗从中钻出,叶片背面竟印着类似人脸的天然纹路,当地人称之为“祖灵之眼”。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陆续报告类似案例:

    印度贫民窟的孩子们用回收塑料瓶建起垂直菜园,信壤自发附着瓶壁,使番茄提前结果;

    荷兰艺术家将城市拆迁废料熔铸成“土地纪念碑”,内部植入信壤芯片,夜间会发出温润萤光;

    澳大利亚牧场主联合原住民长老举行传统火耕仪式,在控制燃烧范围的前提下,唤醒沉睡百年的种子库,荒原一夜变花海。

    心耕链系统再次更新:

    【新增共识模块:疗伤之地】

    功能:当某区域累积创伤值超过阈值,系统自动触发“共痛映射”,邀请全球用户共享该地历史伤痕,并征集修复方案。

    首期试点:刚果盆地退化林区、孟加拉国盐碱化农田、美国原住民保留地废弃耕地。

    上出看着这条公告,忽然想起梦中那个无边麦田里的队伍。她走到院中,发现“阿土”又长高了一截,主干开始分叉,形态竟与当年西岭第一株信壤作物惊人相似。

    她蹲下身,指尖轻抚茎秆,低声说:“你是不是也知道些什么?”

    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宛如回应。

    夜晚,谢苗翻阅各地传来的共耕记录,忽然注意到一条不起眼的日志:

    【用户ID:Z-9174】

    地点:中国西北某戈壁滩

    行为记录:连续365天在同一地点浇水,使用容器为破旧军用水壶。

    备注:无植物存活记录,但信壤活跃度持续上升,疑似形成地下网络节点。

    附加留言(手写扫描件):“爹,我每天都在替你浇。你说胡杨三年不死,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年不烂。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谢苗心头一震。他调出地图定位,发现那人所在位置,正是三十年前一场生态移民搬迁的终点站。他曾在那里拍过一组纪实照片:干裂的土地、倒塌的土房、墙上挂着褪色全家福。

    他把这条信息转发给上出。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