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敦煌窟·心灯永续(2 / 3)

加入书签

《民本通典·艺文卷》,尤其注意各朝代‘玄衣人授艺’的细节。”

“陛下这回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武三思拍了拍老画工的肩膀。

“你瞧这壁画,北魏的玄衣人教凿窟,唐代的玄衣人教画艺,到了咱这儿,老子教画工画‘护民使修驼罩’

——玄甲会的‘护’,就是这么一代一代画下来、传下来的!”

林渊忽然指着宋代壁画上的“护民灯”——灯形竟是洛阳护民坊的“莲花灯”。

灯罩上画着陇右的渠水和西域的商路:“陈编修可知。

这‘护民灯’的画法,跟《东京梦华录》里记的‘汴河灯船’一模一样?

玄甲会怕是把东京的‘灯俗’也借壁画传到了敦煌!”

“岂止东京!”陈清远翻开老画工的“护画录”。

指着元代壁画的草稿

——画中波斯商人举着“护民灯”走在长安西市,灯上竟绣着阿拉伯文的“安宁”。

“您看这草稿,玄衣人让画工把汉地的‘灯’、波斯的‘文’、西域的‘形’揉在一块儿,真正应了‘万邦同灯’的理儿。”

老画工忽然从暗格深处掏出个陶灯——灯身刻着“胡汉同明”四字。

边缘勾着玄甲会的“玄月纹”:“这是老汉祖父传下来的‘护民灯’。

当年玄衣人说‘灯油分胡汉,火光不分家’。

每逢风沙夜,咱就在窟檐挂这灯,给迷路的商队、农夫照路。”

“好个‘火光不分家’!”武三思接过陶灯,指尖触到灯身上的凹痕

——那是无数人摸过的痕迹,“陈秀才,把这灯的故事记进《艺文卷》。

再配上咱护民坊的‘莲花灯’、西域的‘羊皮灯’,让后世知道,不管啥灯。

能照亮老百姓路的,就是好灯!”

洞窟外忽然传来商队的驼铃,老画工掀开窟门

——暮色里,敦煌百姓正举着“护民灯”给商队引路。

灯光映着岩壁上的“农桑图”“商路图”,竟让千年壁画活了过来。

武三思望着这场景,忽然想起洛阳小娃们举着木哨跑过护民坊的样子

——原来玄甲会的“护民”,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大话。

是把灯点在风沙里,把画刻在岩壁上,把“护”字,烙进每一个人心里。

“林将军,”他忽然转头,陶灯在掌心发烫。

“咱回长安后,在护民坊建个‘万邦灯楼’咋样?

把敦煌的陶灯、西域的羊皮灯、波斯的琉璃灯都挂上,灯上刻着各朝各代的护民故事

——让小娃们抬头看灯,就知道‘护民’这事儿,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的事儿。”

“甚好。”

林渊望着岩壁上的“玄衣人授艺图”,忽然想起武三思在西市改的骆驼鞍

——那鞍桥上的“护”字,此刻竟与壁画上的刻痕重叠。

“陛下命修《民本通典》,本就是要让‘护民’二字。

从岩壁、从简策、从匠人的手里,走到老百姓的眼里、心里、日子里。”

陈清远望着老画工往陶灯里添胡麻油

——油是汉地的,灯芯是西域的,火光却把洞窟照得暖融融的。

忽然在账本上写下:“护民者,如灯传薪,前灯不熄,后灯长明。”

他忽然明白,玄甲会的“秘密”,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使命。

而是无数人接过前人的灯,再把光递给后人的、永不停息的传承。

当敦煌的月亮爬上鸣沙山,莫高窟的“护民灯”次第亮起。

武三思的鎏金巨斧靠在岩壁旁,刃口映着壁画上的“玄衣人”与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