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太史局·青史钩沉(2 / 3)
明鉴。”
狄仁杰展开一幅巨大的时间轴帛画,从战国到盛唐的“护民之策”如星子般串联
“臣查过,每逢朝代更迭、民生凋敝时,玄甲会必出
——秦末教百姓‘屯田自守’,汉末传‘代田法’抗灾,隋末护商路不绝……
他们不扶皇权,只扶‘民脉’,就像老匠补衣,哪里破了补哪里。”
“可为何要隐姓埋名?”
武则天指尖敲了敲汉代“常平仓”的诏书
——诏书上明写“御史大夫桑弘羊奏请”
却在竹简内侧藏着玄甲会的“授策”记录
“大大方方留名,让百姓铭记,不好么?”
“陛下,”
林渊忽然想起碎叶城的胡商
——他们只知道“玄衣人夜授坎儿井”
却不知玄衣人姓甚名谁,“玄甲会的人说‘护民无姓,得利无名’
——他们怕的不是留名,是留名之后,百姓只记住了‘英雄’,却忘了‘护民’本是人人可为的事。
就像武将军在洛阳修义仓,百姓只说‘那个扛斧头的将军靠谱’
却不知这法子,是从汉代常平仓里续来的。”
“所以他们把‘护民之法’藏在律法、农书、匠作里,借能臣之手推行
自己则隐于朝野。”陈清远指着《齐民要术》里的“区种法”注脚
——贾思勰的农学巨着里,竟有玄甲会“抗灾种植”的手绘图解
“您瞧,贾思勰写‘区种法可增产三倍’,却没说这法子,是三国时玄甲会旧部在徐州教的。”
武则天忽然轻笑,望着案头的“玄甲证物”
——从秦代瓦当到唐代均田券,从汉代竹简到隋代帛画
千年来的“护民之策”如一条暗河,在青史底下静静流淌。
她忽然想起太宗皇帝说过的“水可载舟”,此刻只觉这“水”
竟被无数个“玄衣人”用智慧与心血,一勺一勺地舀进了朝代的“船舱”里。
“狄爱卿,”她忽然指着时间轴上的“贞观之治”节点,“本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可是玄甲会‘递刀’?”
“正是。”狄仁杰点头,摸出怀里的《贞观政要》残页
——页脚用极小的字记着“玄衣人献‘户籍法’于尚书省”
“贞观年间,玄甲会旧部以‘流民安置使’身份入长安
教户部造‘手实账’‘户籍簿’,才有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
“原来如此。”武则天忽然望向窗外的太史局
——陈清远正抱着简策往回走,衣摆沾着蠹鱼啃过的碎纸
却比任何朝服都带着“青史的重量”
“林爱卿,你说这玄甲会护了千年,图的究竟是啥?”
“图的是‘民脉不断,治法可续’。”
林渊想起武三思在陇右挖渠时说的话
——“老百姓的日子,就得像渠水一样,代代流下去”
“他们知道,朝代会更迭,皇权会易主,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法子,不能断。
所以他们把法子刻进竹简、绣进衣褶、甚至凿进砖头,等着下一个朝代的人来捡、来用、来续。”
狄仁杰忽然想起洛阳护民坊的“护民鼎”
——鼎上刻着从战国到盛唐的护民故事,却没刻一个玄甲会人的名字:
“陛下,臣有个提议
——既然玄甲会的‘护民之法’是历代接力,不如将这些法子整理成《民本通典》
上至商鞅变法,下至本朝义仓,让后世知道,所谓‘治世’,是千年间无数人攒下的‘护民智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