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忧乐沟夜影:梨枝挂袂与智识叩问(3 / 7)

加入书签

子的后人。

他腰间系着的蓝布腰带,还是二十年前老伴亲手织的,如今虽已磨得发白,却依旧系得端正。

妇人们立刻噤了声,纷纷低下头装作专心碾米,手中的活计却慢了下来,眼角余光齐刷刷投向脲桶——她们知道,老矮子定会来找这位见多识广的年轻老人讨教。

脲桶的祖父曾是前清秀才,家里藏着几箱线装书,其中《忧乐沟考》还是乾隆年间的刻本,他年轻时走南闯北,到过天南、地北,见过洋人火轮船,连镇上的教书先生都愿与他论道,说他“胸中藏丘壑,口中有乾坤“。

老矮子找到脲桶时,老人正坐在院中老槐树下的石凳上侍弄盆景。

那是一盆养了二十载的雀梅,枝干被精心修剪成虬龙盘曲之态,每一根枝条的走向都暗合“龙生九子“的典故,长子囚牛喜音乐,故枝端微翘如琴身;次子睚眦好杀,故枝桠如刃。

叶片上凝结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如碎钻,每滴露珠里都映着半个梨树林的影子。

脲桶头也未抬,只将一把磨得锃亮的青铜小剪刀递过去:“帮我把那根横生的枝桠剪掉——你看它,旁逸斜出,坏了整盆树'龙飞九天'的气韵,就像人生岔路,走偏了便失了格局。“

老矮子捏着剪刀的手微微颤抖,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喉结在布满皱纹的脖颈间上下滚动了好几次,才从干涩的喉咙里挤出几个字:“脲伯,我......“

他的目光落在雀梅根部那圈苔藓上,那苔藓绿得发黑,像是岁月沉淀的墨。

“知道你要问啥。“

脲桶打断他的话,从腰间解下磨得发亮的烟荷包,上面绣着的“忧乐“二字已有些模糊,丝线露出底下的青布,那是用他老伴陪嫁的头巾改的。

“昨夜里梨树下的事,村里的狗吠声都快把门槛咬穿了,想不知道都难。“

他划着火柴点燃烟丝,蓝灰色的烟雾在晨光中氤氲开来,如同一朵朦胧的云,烟雾中隐约可见他眼中的沧桑,“你瞅见的那女子,是汪家新妇黎杏花,嫁过来五年了,肚子还没动静,婆母的数落能从村头说到村尾,连后山的石头都听熟了。“

老矮子惊得差点让剪刀掉在地上,他连忙用双手握紧,指腹抵着冰凉的青铜刀刃,那凉意顺着指尖传到心底:“汪大爷的婆娘?可我瞧着她......“

他想起那夜月光下的眉眼,竟说不出话来。

“瞧着比月宫里的嫦娥还俊,是吧?“

脲桶喷出一口烟圈,烟圈在雀梅枝叶间缓缓穿梭,如同一枚枚透明的圆环,“这女子不简单。“

“十七岁从离家树嫁过来,不仅读过《女诫》《列女传》,还看过《诗经》,能背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手小楷写得比县学的秀才还工整,能在宣纸上抄完一整首《长恨歌》,那字儿跟印出来的似的。“

他用烟杆指了指远处的梨树林,晨雾正在那里慢慢散去,露出虬结的枝干,“你当她真在浣衣?“

“前朝有位陆姓隐士在此植梨百株,传说是为纪念投水而亡的才女,那才女本是书香门第,却因家道中落被卖入青楼,投水前在梨树下留下绝笔诗。“

老矮子的思绪被拉回昨夜,那惊鸿一瞥的画面愈发清晰:女子蹲在水边,月光透过轻薄的襦裙,在她小臂上投下梨花状的细碎阴影,发间斜插着的白色梨花与她自身的清丽融为一体,宛如从月华中走出的仙子。

她浣衣的动作优雅从容,木杵敲打衣物的声响都带着韵律,不像村妇那般粗粝,倒像是在弹奏某种乐器。

老矮子忽然开口,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困惑:“脲伯,我不是贪图她的美色,只是不懂——她明明瞧见了我,为何不呼救?“

“换作村里其他女子,早该喊得山鸣谷应了。“

脲桶将烟袋在石凳边缘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