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忧乐沟夜影:梨枝挂袂与智识叩问(2 / 7)
上系着的红绳,还是去年黎杏花亲手编的。
而老矮子此刻却像被顽童追逐的田鼠,左脚的草鞋不知何时跑丢在梨树林里,露出的脚趾在泥地里划出几道血痕,暗红的血迹很快被夜露冲淡,散发出淡淡的铁锈味。
草绳编织的裤腰带松垮地挂在手腕上,每跑一步便“啪嗒“一声拍打着大腿,粗糙的麻绳磨得皮肤生疼,竟渗出细密的血珠。
当他奔过村口那座青砖土地庙时,庙檐下悬挂的铜铃被夜风吹得“叮当“作响,在他听来却像是满村人压抑不住的嗤笑。
庙前那对风化的石狮子蹲坐在薄雾中,嘴角的纹路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诡异,左边狮子爪下踩着的绣球裂痕更深了些,仿佛也在嘲笑他的狼狈——这对石狮子是光绪年间村里集资所刻,曾见证过无数个类似的月夜,却从未见过如此仓皇的身影。
忧乐沟的晨雾还像一层薄纱浮在麦田上方,老矮子夜奔的轶事已如蒲公英种子般随风四散。
天刚蒙蒙亮,老农会大院的青石碾盘旁就聚起了妇人们,她们围着吱呀转动的石磨劳作,竹编簸箕在手中上下翻飞,扬起的米糠如细雪般飘落,里面夹杂着细密的私语。
王二婶将一缕被晨露打湿的碎发抿到耳后,眼角的笑纹里藏着狡黠:“昨夜里那动静,怕是把东山的猫头鹰都惊醒了。“
她顿了顿,手中的簸箕倾斜,金黄的谷粒在晨光中划出一道弧线,“我家那口子起夜时,隔着窗纸瞧见老矮子光脚跑过晒谷场,裤腰带在手腕上晃荡得像条长虫,脚后跟还沾着半块泥巴——那泥巴还是梨园里特有的红胶泥,粘在脚上甩都甩不掉。“
正在低头筛拣豆子的李寡妇闻言轻放竹筛,声音压得比晨雾还低:“说起来也怪可怜,眼瞅着就三十的人了,屋里连个烧火做饭的人都没有。“
“前儿我去送新摘的野菜,见他灶台上的铁锅都生了锈,锅里煮的红薯糊糊都结成了块,粗瓷碗的沿儿磕出了三个豁口,其中一个豁口还是三年前他帮我家挑水时不小心碰的。“
她的指尖划过一粒饱满的青豆,语气里透着真切的怜悯,“屋梁上挂的那串玉米棒子,有一半都生出了绿霉,风一吹就簌簌掉粉,可他还舍不得扔,说留着给过冬的鸟吃——你说这人,自己都顾不上,还想着鸟雀。“
最年长的周大娘磕了磕铜锅旱烟袋,烟灰落在青布围裙上,她沟壑纵横的脸上泛起思忖之色:“依我看,该托媒人去趟河西村。“
“听说那边有个姓刘的寡妇,男人走了三年,一手苏绣做得比镇上绣庄的师傅还好,能在帕子上绣出会飞的蝴蝶,前儿还托人捎话,说想寻个本分人家。“
她用烟袋杆朝梨树林指了指,铜箍烟锅在晨光中闪着微光,“还带了个七岁的男娃,那孩子嘴甜,见了长辈就作揖喊'阿爷阿娘',比城里学堂的学生还有规矩,上回我去河西村赶集,亲眼见他帮娘提篮子,走得稳稳当当。“
周大娘压低声音,眼神里透着神秘:“总比半夜往人家新妇跟前凑强,坏了名声不说——你们可知道,汪家新妇黎杏花,娘家是镇上最大的绸缎庄'锦绣堂'?“
“她爷爷曾是前清的六品典史,家里藏着不少字画呢。“
她顿了顿,吐出一口烟圈,“听说她嫁过来时,光嫁妆就抬了三天,其中两大箱都是绣品,有幅《百鸟朝凤》被县太爷看上了,愿出十两银子买,她爹都没舍得卖,说要给女儿做压箱底的念想。“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脲桶标志性的咳嗽声,一声接一声,像是老旧风箱在拉动。
这位在忧乐沟号称“无琐不知“的名人拄着枣木拐杖走来,青布褂子前襟沾着晶莹的晨露,每走一步,拐杖头的铜箍便在青石板路上敲出“笃笃“声响,如同在丈量时光的长度。
脲桶的年纪三十不到,却总是喜欢装老,他就是呱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