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樊幺妹 月亮坝里耍大刀(4 / 7)

加入书签

声音从右侧丈许外的条石上传来,惊飞了躲在碑后的夜鹭。樊幺妹站起身时,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石面,带起层薄薄的尘埃,在月光里划出道转瞬即逝的银线。她腰间短刀的鎏金吞口反射着冷光,与耳后那枚刀形银坠交相辉映,倒比寻常江湖儿女的佩剑更显利落。

汪二爷停下脚步,将烟杆在掌心转了个圈,火星子落在地上,被风卷着打了个旋就灭了。他眼角还没染上岁月的褶皱,笑起来时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樊姑娘选的这地方,倒比镇上的武场更合我意。“目光扫过周围的古墓群,“这些老将军听了一辈子厮杀,今儿也算遇着场真格的。“

樊幺妹抬手将被风吹乱的发丝别到耳后,露出一截线条利落的下颌:“家父常说,真正的武学从不在戏台子上。“她指尖在短刀鞘上轻轻一叩,金线绣的火焰纹仿佛活了过来,“二爷的'庖丁解牛刀'能在屠场里悟出来,想必也不惧这荒郊野岭的煞气。“

“好个不惧煞气。“汪二爷解下佩刀,刀身在月光下展开道狭长的亮带,映得他年轻的脸庞愈发清晰。这刀是他十七岁那年,用宰了头千斤黄牛的工钱请老铁匠打的,刀脊上刻着“顺“字,是他悟透“顺势而为“的屠宰要诀后特意加的。“我这刀,劈过猪头,断过筋骨,没沾过江湖仇杀的血,姑娘可要当心。“

樊幺妹拔出短刀,刀身薄如蝉翼,在月光下几乎透明。“晚辈这'沸雪刀',是先祖用打菜刀的法子锻的。“她手腕轻抖,刀刃在空中划出个半圆,带起的气流竟将三丈外的酸枣枝压得弯了腰,“切过葱姜蒜,也斩过豺狼虎,倒要看看与二爷的屠刀谁更硬气。“

两人说话间,山风突然转了向,卷着松涛从西北口灌进来,吹得古墓群里的荒草沙沙作响,像是有无数双无形的手在翻动书页。汪二爷眯起眼,看见最西侧那座无主坟前的石案上,摆着半块啃剩的麦饼——定是白日里赶山的樵夫落下的,此刻倒成了这场对决的静默观众。

“请。“樊幺妹后退七步,足尖在地面踏出七个浅浅的脚印,恰好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是她家传的起手式“星落阵“,据说能借星月之力稳固下盘。她双手握刀,刀刃斜指地面,玄色衣袖滑落,露出小臂上道浅浅的疤痕——那是三年前在秦岭猎杀恶熊时留下的,此刻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白,像条初醒的小蛇。

汪二爷也不废话,左脚向前半步,佩刀横在胸前,刀背与肩同高。他这“立桩式“看着寻常,实则藏着八年的屠宰经验:十六岁那年宰头两百斤的公猪,他就是这样稳住下盘,任凭猪挣扎得四蹄腾空,手中刀依旧能稳稳切开咽喉。此刻他周身的气息竟真如磐石般沉凝,唯有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轻颤,泄露了少年人的鲜活。

第一招起得无声无息。樊幺妹的身影突然在原地化作三道残影,左影直取汪二爷面门,右影攻向腰间,中影却虚晃一招,待汪二爷的佩刀挡向面门时,中影突然加速,短刀带着股辛辣的劲风刺向他胸口——这是“九宫涮煮“里的“虚沸“变招,取火锅里食材看似翻滚却暗藏火候的妙处。

汪二爷却不慌不忙,佩刀在胸前划出个极小的圆弧,恰好磕在短刀的侧面。“叮“的一声脆响里,他手腕微沉,刀刃顺着短刀的弧度滑下,竟借着对方的力道将樊幺妹的攻势引向地面。这正是“庖丁解牛刀“里的“引筋“式,当年他用这手法分离猪骨与筋膜时,连最挑剔的屠户师傅都点头称赞。

樊幺妹只觉一股绵密的力道顺着刀身传来,仿佛刺中了团滚水,刚猛的攻势竟被悄无声息地卸去。她脚尖在地面轻点,身形如柳絮般后退丈许,短刀在身前挽了个刀花,带起的气流卷起满地枯叶,在月光下形成道旋转的黄雾。“二爷这手法,倒比老茶馆里的茶艺师傅还巧。“

“巧不如实。“汪二爷的佩刀依旧横在胸前,嘴角噙着丝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