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魔改大明(5 / 6)

加入书签

始出现新的景象。

    除了传统的轿子、马车,一种被称为“自行脚踏车”的两轮机械开始出现在街头,虽仍是富家子弟的稀罕物,但其无需备力、操控自如的特点,已引得无数人侧目。

    更有一些大胆的车行,开始尝试用小型内燃机改装马车,那“突突”的声响和更快的速度,预示着更剧烈的交通变革即将到来。

    夜幕降临,应天城的繁华街区,一种新式的“煤气灯”(利用煤炭干馏产生的煤气)开始取代传统的灯笼和油灯,将街道照得亮如白昼,夜市因此更加热闹,营业时间也得以延长。

    而在皇宫大内及少数权贵府邸,试验性的“电灯”已经点亮,那稳定而明亮的光晕,被视为无上的荣耀与地位的象征。

    商铺里,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非昔比。

    来自龙江玻璃厂的透明玻璃器皿,价格已不再高昂得令人咋舌,开始进入中产之家;皇家商行下属工坊生产的“明皂”、花露水、规格统一的成衣、钟表,乃至一些小巧的金属工具,琳琅满目。

    这些商品大多带着标准化生产的印记,质量稳定,价格也因规模化生产而逐渐亲民。

    在各地的官营或民营工坊里,生产的节奏正在改变。

    水力驱动的纺纱机、织布机轰鸣作响,一个工人看管的机器,其产出远超过去数十名手工织工。

    新建的造船厂里,龙门吊、蒸汽锤等机械的应用,使得船只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更显著的变化出现在矿山和大型工地。

    小型蒸汽机或早期内燃机驱动的抽水泵、卷扬机、起重机,极大地减轻了人力的负担,也完成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工程。

    尽管这些机械的普及率还不高,但它们所代表的高效与力量,已经深入人心。

    许多传统的学徒,除了学习手艺,也开始被要求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和图纸。

    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城市。

    在铁路和公路沿线的乡村,农民们发现,往来贩运粮食、蔬菜的商人更多了,价格也比以往更公道,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

    一些靠近工坊区的农户,开始尝试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或是为工坊提供原料,或是进入工坊做工,获取一份稳定的工钱,对土地的依赖有所减轻。

    朝廷推广的“农会”,也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新式农具,如钢铁铸造的犁铧、改良的水车等。

    虽然“农用内燃机”还只是天工院图纸上的构想,但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

    最大的变化,或许在于人们的思想。

    皇帝苏宁对“格物致知”的推崇,对“天工院”的重视,使得工匠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优秀的匠人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