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开疆拓土(3 / 6)
的领导问,能不能把模块化技术写入行业白皮书?”
“可以,但有条件。”
苏宁抿了口香槟,杯中的气泡映着他深邃的眼睛,“明年工信部的手机入网检测,要加入我们的二十项标准。”
“明白。”
他望向窗外。
黄浦江对岸,东方明珠塔正变换着灯光颜色。
这座城市的夜空曾经只有轮船的灯火,如今却被无数电子屏幕照亮。
某种程度来说,永仁正在做的,就是给中国制造装上自主光的芯片。
宴会结束时,服务员递给苏宁一个信封。
拆开后是张泛黄的图纸……
1978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彩电技术攻关计划”
,边缘处有行褪色的钢笔字:“总有一天,我们的技术也会出口到美国。”
图纸背面,李市长遒劲的笔迹写着:“闪电已至,静待惊雷。”
……
洛杉矶永仁总部顶楼,艾米丽·陈对着满墙的销售报表吹了声口哨。
闪电s1上市月,北美销量突破十万部,其中华人社区占37。
更惊人的是,通过模块化设计,配件损耗率降低了6o,维修成本直降45。
“亲爱的,你创造了奇迹。”
她转着办公椅,高跟鞋尖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知道《商业周刊》叫你什么吗?‘东方来的拆解者’。”
此时,地球另一端的苏州工厂里,梁永丰正指着新投产的s2生产线手舞足蹈,背后“永仁标准示范单位”
的铜牌闪闪光。
这个曾经濒临破产的国企厂长,如今带领着全中国最先进的手机电路板生产线。
苏宁从办公室保险柜取出个钛合金盒子。
盒子里是九部不同年代的手机,从摩托罗拉“大哥大”
到最新的闪电s1,排成进化树般的阵列。
“不是奇迹。”
他轻轻合上盖子,金属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只是把美国的技术、中国的制造、加上永仁的渠道,像电路板一样焊接在一起。”
“苏宁,我现在更加确信,哪怕你没有继承五福帮,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窗外,太平洋上空星光璀璨。
那些光芒抵达地球时,有的已经跋涉了数百年。
就像某些商业理念,需要等待最适合的土壤。
……
美国洛杉矶,永仁集团总部大楼38层的会议室里,十余名西装革履的投行高管正襟危坐。
“苏总,高盛愿意承销永仁下季度行的可转债,估值可以给到2oo亿美元。”
高盛亚洲区总裁詹姆斯·威尔逊操着带有牛津腔的英语,手指轻叩桌面,“这个数字比摩根士丹利高出15。”
苏宁坐在主位,手中把玩着一部工程样机……
即将布的闪电s2。
他今天穿了件藏青色立领衬衫,没打领带,在一群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中间显得格外随意。
“2oo亿?”
苏宁轻笑一声,将手机滑向桌子另一端,“上周闪电s1在印度单日预售破2o万台,这个数字是不是该更新了?”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尴尬的咳嗽。
美林证券的周总监急忙翻开文件夹:“我们最新模型显示,考虑东南亚市场爆,永仁估值确实应该上调至……”
话音未落,会议室门被推开。
财务总监快步走到苏宁身边,俯身耳语几句。
苏宁眉头微蹙,随即恢复平静:“抱歉各位,临时有个会议。
林总会继续和大家探讨。”
五分钟后,苏宁出现在地下车库的奔驰豪车里。
车窗升起后,林世民立刻递过平板电脑:“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