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还是知会你一声为好(4k)(1 / 5)
陆临川展示的这套数学符號与运算规则,不过是后世小学阶段的常识,即便真要去教授户部、工部这些精通算学的官吏,也用不了多久便能让他们掌握精髓。
古人並非不懂数学,恰恰相反,华夏算学源远流长,自成一格且体系完备。
《九章算术》包罗万象,筹算、珠算精妙实用,勾股定理、鸡兔同笼等问题也早已被研究透彻。
现代数学的真正优势,在於其符號体系的更简洁、逻辑结构的更系统、表达方式的更统一与更抽象。
它並非凭空高出许多,而是梳理整合了前人智慧,换了一种更有效、更普適的架构方式。
古人唯一可能较少深入涉猎的,或许就是將图形与代数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函数几何思想。
不过,这並非当务之急。
陆临川並不排斥在这个时代做些科学启蒙的尝试,但自知能力確实有限。
文科生大学期间是不学高数的,所以他的数学知识,仅止步於高中水平,所能进行的也只是基於高中教材框架下的基础教学。
但好在前世看过的每一本教材內容,他都记得清晰无比,绝不会在传授过程中出现知识性谬误。
这让他心里还算有点底。
但更现实的掣肘在於职责。
如今身兼“文渊阁行走”这一要职,每日往来公文如海,阁议记录、文书整理、信息传递……事务繁杂沉重,堆积如山,他案牘劳形,几乎分身乏术。
私下偶尔教教倒无妨,可若要抽出一段完整时间,正式地在衙门里传授数学新法,无异於暂时离岗办私塾。
这绝非他个人意愿能定之事,至少需得到皇帝的默许以及首辅等阁臣的首肯,方有可能进行。
因此,面对郑有德和张淮正的殷切邀请,他只能拱手道:“两位大人抬爱,此等雕虫小技,若真能裨益朝廷实务,为国效力乃臣子本分,下官自然愿倾囊相授,不敢藏私。只是……下官忝为文渊阁行走,尚有堆积案牘、待批文书无数,每日职责所系,实难分身……若得阁老们体谅,准允下官暂时匀出些微工夫,定当竭力,不敢有丝毫推諉。”
郑有德闻言立刻爽朗地接话:“这个好说!我去跟阁老们商议便是。每个月一天半天的工夫,总能抽出来!”
张淮正的心思却更深一层。
陆怀远这文渊阁行走熟悉政务流程的要职,是陛下亲自点拔、留在中枢歷练的,其工作安排恐怕连內阁阁老们也不便轻易做主。
况且,此等能大幅提升户部工部乃至整个朝廷算学水平、惠及无数政务的好事,本身就是一件大事、正事,岂能不奏明皇帝
於是,他並未顺著郑有德的思路表態,而是岔开了话题:“郑尚书所言不差,不过请教状元郎新法之事,確可稍后再议。倒是今日这场核算终见分晓,城墙修缮与流民安置的最终预算已然敲定。当务之急,是先带著这些成果去向阁老们详细匯报,將此结果连同票擬意见一併报上,速请裁定,以便工程早日动工賑济流民。”
“张尚书所言极是!”郑有德立刻醒悟,“正事要紧,莫耽搁了。”
於是,眾人立即行动起来,將最终核定的工程量清单、物料核定表、以及预算银数整理齐备,確保无一处疏漏。
张淮正与郑有德更是亲自提笔,飞速写就了扼要说明核算过程及结果的奏疏附稿。
准备完毕后,以两位尚书为首,一行人步履匆匆地离开户部值房,往阁老议事的中堂走去。
推开门扉,一股带著湿意的清新空气骤然涌入。
眾人这才惊觉,下了近半月的大雨,不知何时竟已悄然停歇。
抬首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