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砺剑(2 / 4)

加入书签

道之大,枪尖竟从草人的后背透出足足半尺有余!

    “看见没有?”覃勇猛地拔出长枪,目光灼灼地扫过眼前那些新兵稚嫩却努力坚毅的脸庞,“要快!要准!更要狠!我知道你们累!知道你们苦!骨头要散了,胳膊抬不起来了!

    但想想此刻正在开封血战、用血肉之躯为我们争取时间的巴将军和他的数万袍泽兄弟!想想你们身后千千万万需要你们去保护的父母姐妹!现在多流一滴汗,多磨破一层皮,战场上才能少流一滴血,少死一个人!”

    新兵们的胸膛剧烈起伏着,眼中的不安和羞愧渐渐被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取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湖广、施南等地招募而来的农家子弟和流民。

    是这个新生的华夏政权,分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安顿了他们颠沛流离的家人。这份最朴素的恩情,化作了最坚定的忠诚。而覃勇,这位年纪虽轻却本领高强、要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却又在生活细节上不乏关怀的教官,则成了他们踏入这铁血生涯最重要的引路人。

    覃勇能被委以训练五万新军的总训官重任,绝非仅仅因为他是兵部尚书覃玉的亲弟弟。他长期担任向拯民卫队长的经历至关重要。

    那段形影不离的岁月里,向拯民显然有意栽培,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现代格斗技巧、战术指挥精髓、严格的队列操典规范,乃至基础的文化知识,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这个聪慧而骨子里刻着土家山民坚韧的青年,如同干渴的海绵投入水中,疯狂地汲取着这些超越时代的军事智慧。

    艰苦的磨砺早已褪去了他最初的青涩,将他锻造成一名合格的、甚至在同辈中堪称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就在覃勇以铁腕和热忱严格操练着五万新军的同时,一条条无形的血脉,正从华夏政权控制的后方各个角落——武昌、施南、乃至更远的乡村和工坊——向着中原腹地的核心,即将到来的决战之地洛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支撑战争机器的“养分”。

    由覃玉亲自坐镇、统筹指挥的庞大后勤系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高效与韧性。武昌、施南等地的军工坊内,炉火日夜不息,铁锤敲打声连绵不绝。

    新打造出的精良线膛枪、威力巨大的雪魄炮、成箱的弹药,以及阿铁那边不断改进、威力更强的各型号手榴弹,被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检查、封装,装上沉重的马车和吃水很深的货船。

    这些宝贵的军械,由精锐的护送小队严密看管,沿着被反复清理、重兵把守的水陆交通线,日夜兼程,秘密而坚定地运往洛阳。

    粮食,更是这场战争的生命线,重中之重。湖广本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在覃玉推行新政、大力鼓励垦荒之后,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如今,一船船饱满的稻米、一车车耐储存的腊肉咸鱼和干菜,如同无数涓涓细流,正从四面八方汇集,涌入洛阳那深挖广积、不断加固的巨型仓库之中,堆积如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6章砺剑(第2/2页)

    柳明派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