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试点北扩(1 / 2)

加入书签

朱洲观摩团离开潇北省当晚,星城广场未曾如常冷清。

围在问题墙前的人依旧密密麻麻,几位群众代表轮流贴出当天绿单进度。

角落里,一位来星城创业的外省青年,用手机拍下“承诺—进度—验收—签名”

的整张流程单,到他在江淮的朋友群里,说:这墙,比很多规章都清楚。

政务大厅八楼,督查室的灯亮到深夜。

陈晓峰坐在调度台前,一页页翻阅第三批问责会前的资料梳理表。

他的身后,五块屏幕分别显示着朱洲、岳州、湘南、衡南与洞府五地的最新推进数据。

屏幕左下方跳出新通知:中办、国办联合文,要求“群众代表制度”

与“问题墙机制”

在全国六省同步试点,潇北列为牵头省份,星城模式须在十日内梳理出一套“模板机制”

供复制。

李一凡收到这份文件时,正在家中会客厅接待来自江右省的调研组。

一位穿着米色风衣的处级干部低声问:“李省长,咱们能不能带一位代表回去,让他们在我们那边也贴一面墙试试?”

李一凡笑了笑:“人你可以带,墙得靠你们自己建。

流程不立,贴纸是没用的。”

他随即拨通了陈晓峰电话,只说了一句:“星城样本,十日内全套制度件出清,干部培训班下周一开班,先训星城,再训全省。”

陈晓峰回一句“收到”

,挂断电话便立即调出去年那份未完成的“代表制度化推进框架”

他知道,这一次,是从“战役”

进入“制度”

的分水岭。

第二天上午八点,潇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局五楼会议室里,二十余名业务骨干坐满现场,开始“群众代表制度专项修编工作坊”

主持人是李一凡亲点的办公室副主任贺同升。

他把去年那份框架挂上大屏,开口第一句就是:“从今天起,不再叫‘代表临时联络制度’,直接改为‘群众代表轮值制度’,基层代表要能定期上墙、参与审核、签字留痕。”

有人提出疑问:“上墙频次怎么控制?会不会被当成政绩表演?”

贺同升指着一份草案说:“代表轮值按自然月排班,每人每月至少参与一次项目评估,不能集中式挂牌、不得脱离现场调研。

咱们不做‘样板戏’,得做真评估。”

这一要求被现场多人记在笔记里,并迅上传至制度模板初稿。

与此同时,外省观摩团接连抵达。

洞庭、江右、浙南三省分别派出副省级干部带队,参照朱洲模式展开“三天入驻式全流程考察”

第一站依旧设在星城广场。

督查室将“问题墙”

现场解说从原来的讲稿式改为“提问—实演—对照”

三步流程,由陈晓峰本人主持。

上午九点,第一批代表围在广场中段,工作人员在镜头前演示“群众点名—现场查核—对应干部签字—整改上传—销号归档”

的全过程。

演示刚进行到“上传环节”

,一位来自江右的代表突然举手问:“你们的后台数据库对接有多少口子?怎么确保每一页群众签字页没有人为上传?”

陈晓峰毫不犹豫地让技术员切出“代表签字影像追溯”

界面。

屏幕上,系统自动抓拍的影像缩略图一页页滚动,每张都显示签名时的影像编号、时间戳、现场坐标。

江右代表沉默数秒后点头:“这是真追责,不靠ppt。”

观摩刚结束,李一凡便召集五厅十委的代表在省政府小礼堂召开“模板机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