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报告起草常委争锋(1 / 4)

加入书签

秋雨连着几天没有停,星城的天空像被一层潮气压住。

省政府八楼的灯从清晨一直亮到深夜,政策研究室临时改成报告起草指挥点,厚厚的材料摞在桌脚边,一摞摞像小山。

陈晓峰站在白板前,把各口子送来的要点一条条写上去,字迹凌厉,几乎没有停顿。

研究室的年轻人分成几组,有的盯数据,有的理案例,有的负责把群众代表的原声意见逐字整理。

窗外雨点敲着玻璃,屋里打印机持续响个不停。

陈晓峰反复强调两句,第一句是数字要硬,第二句是群众能看懂。

说完他把一张便签贴在白板角落,上面写着四个词:承诺、进度、验收、签名。

第一稿的框架很快搭出来。

总论用一句话定调,既要写稳增长,更要写治理能力的跃升。

分论七个板块,分别是经济运行、重大项目、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末尾是来年的任务书。

陈晓峰在“体制机制”

板块上多停了半分钟,亲自把“问题墙、红黑榜、问责会、绿单表彰”

几个关键词一个不漏地抄上去,又叮嘱把流程画成一张简单示意图,避免空话。

午后,起草组去一楼问题墙下取材。

群众代表围着看,雨衣帽子的水珠顺着檐角往下滴。

一个中年人拿着笔在评语栏写下两句,承诺写清楚,晚一天就贴一次。

年轻研究员把这句话拍下来,对陈晓峰说,这句比任何口号都硬。

陈晓峰点点头,让他直接装进报告案例集,不必润色。

第二天一早,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在小礼堂召开,桌签排到第二排。

赵建国把手里的稿子翻到第二页,目光扫过全场,开门见山提出三点。

第一,群众看得见的改动要放在前面,不能把制度创新藏在角落。

第二,数字要实,不用花哨比喻。

第三,目标要敢写,给干部压力,也给干部方向。

话落,屋里只有笔在纸上的摩擦声。

王平接过话头,明确提出要把“问责会制度化”

写进正文,不放在附件。

他说这不是一个短期动作,是治理方式的改变。

纪委已经把流程固化成模板,代表抽签,干部到场,承诺签字,当场贴墙,全部录像,次日公示。

谁在会上糊弄,谁第二天就会被群众的笔挑出来。

财政口的同志有顾虑,担心压力过猛导致基层把精力全用在迎检。

陈晓峰顺势把一张图抬上来,是最近三周的曲线图,整改平均用时从七十二小时降到三十六小时,群众满意度从七十分抬到八十出头。

他说这是实效不是作秀,流程缩短的是群众等待,拉长的是干部步幅。

讨论进入“重大项目”

章节,几位常委意见并不一致。

有人建议淡化对个别头部项目的描写,避免引区域平衡争论;也有人坚持要把中微、长鑫的数字写透,说明潇湘不是只会谈招商。

陈晓峰把备好的第二套文本拿出来,列出投资强度、带动就业、上游配套、下游应用四个维度,每条后面紧跟可核验的数据口径。

赵建国看完点点头,说就用这套写法,不拔高,不回避。

李一凡一直没插话。

他把稿子从头看到尾,停在“营商环境”

那一页,指着“拿地即开工、证照联办、秒批秒办”

的行文说,语句太顺,读起来像广告。

他要求把一家企业的真实时间轴贴进去,拿表格说话,今天报件,明天联审,后天进场,哪一步耗时最长一目了然。

他又加了一句,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