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承接之战把路铺到企业门口(2 / 4)

加入书签

家电整机龙头”

的一页,停了停,合上资料说明早去那家先谈。

他不是因为它是“龙头”

才挑它,而是看中了它背后那条成熟的配套链,带着它北上,链子就会上来一截。

次日一早,会议室的窗帘没拉,阳光带着潮气照在桌面上。

董事长把企业现状讲得很清楚:产能吃紧、用工高波动、跨境运输成本上行。

“我们看了几个内地省份,条件都不错,就是心里没底。”

李一凡拿出四张纸,不是招商手册,而是四份可执行的安排:星城北部“承接示范区”

的选址平面、株洲与湘潭两个“卫星园”

的配套名录、由省里主导的铁路货运专班时刻表草案、以及一份“过渡期现金流扶持框架”

董事长皱着眉头翻了两页,视线在“铁路专班”

那一页停住,手指点在“车周期”

和“到站窗口”

上,问这个是不是“写死的”

李一凡说可以写死,写死以后谁签字谁负责,“这不是优惠,是保障。”

谈判没有语言上的刀光剑影,更多的是把一个个风险拆出来,再把应对办法一个个装回去。

董事长说担心员工北上后不适应,李一凡就把“人才公寓—夜门诊—学位池”

的清单推过去,告诉他住在哪、夜里看病在哪、孩子读书在哪;董事长问“过渡期现金流”

的出资来源,李一凡把“省基金—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

的三段式结构摊开,每一段后面都留了“穿透核验”

的接口;

董事长提起最怕的还是“说得漂亮、落地拖延”

,李一凡让秘书把“里程碑墙”

的样例拿来,指着一块块红黄绿牌子上的名字说:“哪一环慢了,谁站出来讲清楚,讲给你,也讲给媒体。”

屋子里安静了几秒,董事长突然笑了一下:“李省长,我见过很多招商的,但像你这样把‘慢’写在墙上的,还是第一次。”

午后天气闷热,空气里像压了一层薄布,路面的光亮得刺眼。

李一凡临时决定不去市政府的汇报会,改成去港口看货运效率。

仓库里的叉车像勤快的小动物一样穿梭,电子屏幕上滚动着船期和车次。

他在调度室待了二十分钟,看完一条从港区到内陆铁路的集装箱路径,把两个时间点记在本子上,再把两段“空窗”

标出来,交代在“承接示范区”

的调度中预留缓冲,“不要把效率全压在运气上。”

夜里回到住处,窗外的风带着海腥,一阵紧一阵。

李一凡把地图摊在床尾,把三根细细的红线接在一起,从海边一路画进潇湘的腹地。

他不知道自己画了多久,只记得最后把笔停在星城北部的那颗小点上,那里将亮起第一盏“承接”

的灯。

第三天的行程被一条消息打断:江淮方面公开了一份“十年免租”

的承接政策,配图是新修好的厂房和整齐的道路。

陈晓峰拿着手机快步走进来,语气里难免焦急:“他们打得很猛。”

李一凡把手机放到一边,让大家重新围坐,把刚才的“十年免租”

拆解成“现金价值—机会成本—稳定性溢价”

三栏,接着把潇湘能给出的“路”

拆成“时间确定性—配套确定性—制度确定性”

他没有否认对手的“猛”

,只是说:“你们去问企业,他们最怕什么。

怕变,怕慢,怕无人背书。

我们把这三件事消掉,他们的选择就会稳定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