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承接之战把路铺到企业门口(1 / 4)
南风从海上吹来,带着隐约的盐味。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临海的这座工业城已经轰鸣起来。
李一凡站在园区观景台的防护栏前,俯瞰一条笔直延伸的装卸通道,集装箱像规则的积木堆叠,码头起重机在半空缓慢地旋转。
他沉默了一会儿,把手里的记录本合上,转身对随行的张廷山和陈明远道:“今天不看汇报,先走车间。”
第一家走进的是电子整机厂,车间里机器臂在轨道上来回滑行,半自动产线出匀的节拍。
厂长擦着额上的汗,苦笑着说招工难、成本高、用地紧,最急的还是上下游反应度:“在这边,零部件半小时就能送到,到了内地,怕是等到工人吃完晚饭都不一定到。”
李一凡没有打断,只是把目光落在角落里一排停着的旧式治具上,问它们多久没动。
厂长愣了愣,说是去年就闲置了,“想着留着以后备用”
。
李一凡点点头,叮嘱把闲置设备清单和产线切换的工艺时序给他一份,“不要让历史的包袱变成明天的成本”
。
中午的烈日把厂区道路烤得亮,车队掠过几处转角,窗外是更密集的烟囱和更拥挤的货车。
第二家企业做精密零件,工位上摆着一张张贴了“注意粉尘”
的黄纸。
技术负责人指着黄纸背后的机台道:“这玩意儿怕环境,怕湿度,也怕运输路上抖两下。”
他担心一旦北上,良率腰斩。
李一凡俯身去看加工后的样件,把样件放回托盘时说:“你要的是‘稳’。
潇湘给你的不是一块地,而是一条能把‘稳’搬到你厂门口的路。
良率和运输之间,我们会把风险拆成一段一段,每段都有人负责。”
走出车间,海风把汗意吹散。
第三站是纺织企业,偌大的车间里机器齐头并进,空气里有化纤的味道。
老板开门见山:“我们想转,我们也怕转。
工人一走,订单就丢;订单一丢,银行那边就要催款。”
李一凡没立刻给出承诺,而是问他三件事——有没有愿意一起北上的合作商、原料采购能不能集中议价、客户对交付时间的容忍度在哪里。
老板愣了几秒,意识到这是在替他算一笔能否落地的“活账”
,紧接着把几个名字和电话报得极快。
傍晚的会议开在园区管理中心一间小会议室。
窗外远港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把夜色缝住。
李一凡把一张潇湘地图铺在桌上,在星城北侧重重点出一个圆,又沿着铁路画出两条线,一条通往株洲的轨交工业带,一条向西连接湘潭的装备片区。
他没用ppt,也没有宏大的词,只是把笔在图上敲了敲:“承接不是装车卸车,是把‘路’铺到企业门口。
路有三条:生产要素的路、供应链的路、人才与生活的路。
我们先把三条路搭起来,再谈房租税费那点小事。”
张廷山把几页纸推过来,是一份“承接示范区”
的草案。
纸上列着土地指标、基础电力改造、危险品仓储和铁路专线改造的时间表,每一格的后面都留了签名空位。
李一凡看了几行,抬头问:“时间谁担?”
张廷山回:“省里挂账,市里负责,工期与资金一起接受审计。”
李一凡“嗯”
了一声,在“铁路专线并网”
一格旁写下“节点提前十日、预演两次、夜里演一次”
,又用力划了个钩。
陈明远带来另一摞材料,是企业画像——哪些是真正要转的,哪些只是借机压价,哪些在观望。
李一凡翻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