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机制可塑制度不可退(1 / 2)

加入书签

五月初夏,星城市被滚烫的阳光浸透,地表温度逼近四十度。

然而市政服务指挥中心依旧冷气运转如常,会议室里的显示屏上,一条又一条数据脉络交错而行,仿佛一座城市的神经元在悄然跳动。

“机制自演算模块,已在西城区实现全天候运行。”

技术负责人杨启舟汇报道,“涉及政务、医疗、公安、教育四大领域的事件响应率提42,数据同步延迟降低至2秒内。”

“但我们现,当涉及跨区调度、跨层级响应时,部分模块依然存在反馈滞后。”

李一凡盯着大屏幕上的波动曲线,沉声问道:“问题出在权限映射表还是响应逻辑冲突?”

“后者。”

杨启舟点点头,“尤其在非紧急事件的优先级调度上,地方惯性思维和系统设定出现偏差。”

“这就要设计制度阈值。”

李一凡闭了闭眼,“不是所有机制都追求效率,有的必须考虑容错和韧性。”

“我们建镜台,不是为了制造政务机器人,而是要给人性的治理留出结构空间。”

他知道,每一次看似技术层面的问题,背后指向的都是制度逻辑。

而制度,是由人构建的系统意识形态。

此时,凡星智控的最新建模团队也交来了一个全新的试验性模块:制度弹性评估器。

“这是一个模拟模块。”

席建模师林千里汇报,“当我们输入一项政策,并设定若干极限变量(如经济下行、突灾害、官员更替等),系统将自动评估这项制度的韧性、适配性和稳定性。”

“你可以理解成,是对制度进行‘抗压测试’。”

李一凡拿起鼠标,点开模块窗口。

他随手输入一条“街道办事处可下放部分初审权”

的制度样本,又设定变量:“街道干部更替频繁”

、“上级主政者风格保守”

、“本地经济进入下行通道”

几秒后,系统评分弹出:制度韧性指数265(弱),推荐修正路径:保留部分授权、引入监督接口、设定反制触机制。

他喃喃道:“制度不是死规则,而是要能承受时间、环境和人心考验的构造。”

“这才是我们最终要交给大夏的——可持续、可适配、可继承的机制框架。”

此时,省委书记赵建国再次拨来电话。

“一凡,中央改革小组的秘书长给我打电话了。

他说你提交的‘制度不可逆化机制’提案,让他们很震动。”

“但他们也问了:怎么保证不可逆?”

李一凡语气平静:“我们会做一个‘机制印刻’。”

“每一项制度改革,一旦通过镜台验证,即被自动录入机制演算区块链,成为全网可追溯的制度档案。

任何人若想修改、删除,必须经过三层审核机制、专家组比对以及市民评估接口。”

“制度不再由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整个机制生态说了算。”

“赵书记,我们在建的是制度的操作系统。”

赵建国沉默半晌,语气低沉却充满敬意:“你这是在给未来的中国,写源代码。”

李一凡没有回应,但眼神如炬。

此时,他身边的秘书陈晓峰轻声道:“李书记,盘川市来函,申请在镜台平台上加载他们的‘基层治理协同模块’。”

“还有湘都,也准备将‘三社联动机制’纳入镜台进行演算。”

李一凡点点头:“告诉他们,星城市无条件开放机制接口,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接受统一机制审核标准。”

“机制可以多元,但逻辑必须统一。”

“这不是地方政绩项目,而是国家制度框架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