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红线之下 建立底层应急机制(2 / 2)

加入书签

/p>

话题;镜像系统随即切换算法,将“铜锣湾热搜”

位置下压,同时推送“广场商户周年庆”

等替代内容,进行情绪中和。

最终,该次聚集未成规模。

凡星称之为:

“舆情+地面+情绪”

的三位一体融合感应系统。

?

【三、高危目标:红区动态封控预案】

立法会、中环政府大楼、金钟地铁口等7处核心位置,被李一凡亲自定为“一级红区”

为此,凡星投入巨资与星盾联动,建立高危区域“快应变封控系统”

?每个红区由至少两个监测哨点负责动态数据同步更新;

?一旦人群聚集出基准值5,触“快限流”

程序,星盾可在15分钟内完成区域封锁架设;

?同步部署“城市流量洗牌”

技术,通过导航平台、交通诱导屏、手机推送,将人流有序引导至其他区域;

?与警方联合制定“三级应变机制”

:蓝色为预警观察,橙色为现场干预,红色为物理封锁。

比如:

2o16年11月,一批黑衣人试图在中环金融街附近“快闪喊口号”

,星盾小组在8分钟内完成外围封控,镜像系统快将事件定义为“灰色抗议”

,调度直播平台降权该区域内容推荐。

整场“行动”

不到2o分钟便烟消云散,未登上热搜。

?

【四、最后防线:非常联动机制】

“如果三道防线全部失效,我们还有没有p1and?”

李一凡从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系统精准上,他还预设了极端情形下的“红线守护方案”

?与特区政府安全部门达成备忘机制;

?每年联合演练“城域冲击事件”

响应流程;

?设立代号为“夜光”

的隐藏命令,确保特定目标设施在极端情境中由公安与武装警力接管控制权,防止任何实质性暴力突破。

这被称为:

“暴力突情况下的最低底线守护机制”

?

【尾声:沉默中的力量】

2o17年春节前,凡星传媒布一份“香江城市韧性调研报告”

,其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撼:

过去一年,香江地区网络情绪负向指数下降172,群体性聚集风险点下降65,街头“黑色集结”

次数从全年36起减少到11起。

报告最后一句话只有八个字:

“我们看见,他们没来。”

李一凡看完,只说:

“人心没乱,阵地稳了。”

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阶段的胜利。

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