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宠佞乱政(3 / 5)
/p>
。
“口蜜腹剑”
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李林甫早已觊觎相位,却苦于没有门路。
他知道高力士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宦官,便想托他引荐。
可高力士深知相位事关重大,不敢轻易插手,只点拨道:“如今宫中最得势的是谁,李大人该比谁都清楚。
若能得她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李林甫茅塞顿开,当即备下厚礼,托人转交给武惠妃,许诺若能助他登上相位,必当全力支持寿王李瑁(即李清,后改名)成为储君。
武惠妃正需朝臣助力,双方一拍即合。
“陛下,那李林甫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办事干练,又极懂礼数。”
武惠妃在李隆基耳边吹起了枕边风:“前日他还向臣妾打听寿王的功课,说皇子聪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呢。”
李隆基本来宠爱武惠妃言,对她听计从,再加上李林甫确实有些才干,没过多久便将李林甫擢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次年又升任礼部尚书,很快便执掌兵部、兼中书令,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臣。
李林甫上位后,立刻投桃报李,开始为武惠妃的夺嫡大计铺路。
他知道,要想立寿王为太子,必须先扳倒现任太子李瑛。
太子李瑛是赵丽妃所生,当年赵丽妃得宠时,他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储君。
可随着赵丽妃失宠,他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更要命的是,李瑛性格直率,见武惠妃专宠,常与同样失势的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私下抱怨。
“这武氏凭什么如此嚣张?若不是她,母亲怎会被冷落?”
一次家宴上,李瑛喝了几杯酒,忍不住了牢骚。
这话很快便通过驸马都尉杨洄传到了武惠妃耳中。
杨洄是咸宜公主的丈夫,也就是武惠妃的女婿,早已被拉拢到她的阵营。
“陛下,太子他……他在背后说您的坏话……”
武惠妃又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跪在李隆基面前泪眼婆娑:“他说臣妾迷惑圣听,还说要等将来登基,便要将我们母子赶尽杀绝……”
李隆基皱起眉头:“太子真这么说?”
“何止啊!”
武惠妃哭得更凶了:“鄂王、光王也在一旁附和,说要帮太子一起‘清君侧’。
陛下,臣妾不怕死,可寿王还年幼,若真有那么一天……”
“岂有此理!”
李隆基猛地一拍龙案,怒火中烧。
武惠妃见火候差不多了,又假意劝道:“或许是臣妾听错了,太子毕竟是国本,陛下还是不要轻信谣言的好。”
越是这样说,李隆基越是深信不疑。
第二天一上朝,他便对宰相张九龄说:“太子与鄂、光二王结党营私,口出怨言,朕想将他们废黜。”
张九龄一听,当即反对:“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岂能轻易废立?昔日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汉武帝废戾太子,引巫蛊之祸。
这些前车之鉴,陛下不可不察啊!”
李隆基被怼得哑口无言,脸色铁青。
张九龄却毫不畏惧,继续说道:“太子虽有怨言,却并无大错。
鄂、光二王也只是年少气盛,陛下当加以教诲,而非一废了之。”
见李隆基不语,张九龄又道:“若陛下执意废储,臣不敢奉诏!”
说完,便躬身退下。
散朝后,武惠妃坐在镜前,望着铜镜里自己姣好却含着戾气的面容,狠狠攥紧了帕子。
她不甘心这盘棋就此搁置,当即唤来心腹牛贵儿,低声嘱咐了几句。
牛贵儿揣着密令找到张九龄府邸,满脸谄媚地说道:“张相公,惠妃娘娘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