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权奸乱政(2 / 5)

加入书签

白。

就在这大雪天里,宫中传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赵煦驾崩了。

哲宗在位十五年,虽早年由高太后垂帘听政,亲政后却也算勤勉,一心想恢复神宗时期的新法,可惜天不假年,竟无子嗣留下。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后向氏当即召集大臣,在福宁殿商议皇位继承人选。

殿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

宰相章惇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按礼法,应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

话音刚落,另一位大臣便反驳:“简王年幼,且体弱多病,恐难担大任。

依臣之见,不如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端王年长,且素有贤名。”

“贤名?”

章惇冷笑一声,“端王轻佻,好声色犬马,如何能当皇帝?若立端王,恐误国误民!”

两人争执不下,向太后却在一旁沉默许久。

她想起当年赵佶降生时的异兆,又想起这些年赵佶虽爱玩乐,却对自己极为孝顺,每逢佳节,必亲自入宫请安,还时常献上自己画的扇面、写的字帖。

相比之下,简王赵似性子孤僻,从未主动亲近过她。

最终,向太后缓缓开口:“先帝诸子中,端王最长,且仁孝有礼,哀家看,便立端王吧。”

章惇还想争辩,却被向太后打断:“此事哀家已决定,众卿不必多言。”

大臣们见太后态度坚决,再无人敢反对。

消息传到端王府时,赵佶正在后院与小厮们蹴鞠。

听到内侍宣读的圣旨,他竟愣在原地,手里的蹴鞠“咚”

地掉在地上。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当皇帝,在他眼里,皇帝不过是个被困在皇宫里的囚徒,每日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还要应付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哪有当王爷逍遥自在?

可圣旨已下,容不得他拒绝。

三日后,赵佶身着龙袍,在崇政殿举行了登基大典。

当百官跪拜、山呼“万岁”

时,他望着阶下密密麻麻的人头,心中竟没有丝毫喜悦,只觉得那龙袍重得压人,连呼吸都有些不畅。

登基之初,赵佶倒也想做个好皇帝。

他下旨赦免了部分元佑旧党官员,又减免了地方的赋税,还时常召大臣入宫议事。

可没过多久,他便觉得政务枯燥乏味,那些奏折上满是“灾情”

“赋税”

“边防”

等字眼,远不如他画纸上的山水、案头的奇石有趣。

渐渐地,他开始疏于朝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宫中。

他命人在御花园里修建了一座“撷芳园”

,专门用来存放他搜集来的奇花异石;又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

,召集天下有名的画师入宫,每日与他们探讨画技;甚至还亲自上阵,写了一手瘦金体,笔画瘦硬挺拔,如刀刻一般,一时间引得满朝官员争相模仿。

就在赵佶沉浸在自己的“雅趣”

中时,一群奸佞之徒却悄悄盯上了权力的中心,为的便是蔡京、童贯二人。

赵佶登基的第二年,改元崇宁。

这一年,他觉得宫中的陈设太过陈旧,便下旨修建景灵西宫,还想搜集更多的奇花异石、书画珍玩来装点宫殿。

可去哪里搜集这些东西呢?赵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童贯。

童贯是宫中的宦官,早年曾跟随李宪出征西夏,颇有几分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极会揣摩赵佶的心思,每次赵佶想要什么,他总能提前备好,从不落空。

于是,赵佶任命童贯为供奉官,让他南下江浙一带,专门负责采办奇珍异宝。

临行前,赵佶特意召见童贯,叮嘱道:“你此去务必用心,若能寻到稀世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