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孙肇基(1 / 5)

加入书签

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公卿称职,奏议可述。

遭世承平,上下和睦。

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

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

——班固《汉书·成帝纪第十》

汉宣帝甘露三年的长安城,春日正暖。

未央宫甲馆画堂内,熏风裹挟着庭院里新绽的玉兰香气,悄然漫过雕花窗棂。

一声清亮的婴啼陡然划破晨雾,像一粒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宫城深处漾开层层涟漪,宣帝嫡长孙,终于呱呱坠地。

鬓角已染霜华的汉宣帝,正披着明黄蟒纹常服坐在堂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上那枚传国玉玺的复刻玉印。

听见婴啼的刹那,他猛地抬眼,浑浊的眸子里骤然迸出光亮,竟不顾帝王仪态,快步走向产榻。

乳母小心翼翼将裹在金红襁褓中的婴孩抱来,那小小的身躯还在微微颤动,皱巴巴的小脸皱成一团,却偏有一双乌亮的眼睛,好奇地眨着望向周遭。

“好,好啊!”

宣帝接过孙儿,枯槁的手指轻轻拂过那柔软的胎,喉间出抑制不住的喟叹。

他戎马半生,登基后又夙兴夜寐整顿朝纲,此刻抱着这脉延续的骨肉,竟觉得半生辛劳都有了归宿。

“朕亲自为他取名‘骜’,取骏马奔腾、志在千里之意。”

说着,他又看向侍立一旁的太子刘奭,“再赐字‘太孙’,往后,便常带在朕身边教养吧。”

自此,尚在襁褓中的刘骜成了未央宫最特殊的存在。

宣帝处理政务时,便让乳母将他放在御案旁的锦垫上;批阅奏折累了,便逗弄着孙儿咿呀学语;甚至在与大臣议事的间隙,也会忍不住转头看看那酣睡的小脸,嘴角噙着难得的笑意。

宫中上下都知道,这位嫡皇孙,是宣帝心尖上的宝贝。

这般承欢膝下的日子过了四年,黄龙元年秋,未央宫的丧钟突然响彻长安。

宣帝崩于未央宫前殿,举国缟素。

太子刘奭身着斩衰,扶着棺椁恸哭不止,身后的刘骜虽尚年幼,却被乳母按着跪在灵前,懵懂地望着往来的缟素人影,隐约明白那个总逗他笑的祖父,再也不会回来了。

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初元二年四月,刚满五岁的刘骜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册立大典那日,他穿着缩小版的太子朝服,由内侍扶着走上太极殿,对着龙椅上的父亲行三叩九拜之礼。

小小的身子站得笔直,虽稚气未脱,眉宇间却已有了几分沉静。

这孩子自幼便显出与同龄皇子的不同。

别的王孙公子热衷于在御苑跑马射猎、掷骰博戏,他却总爱捧着泛黄的竹简,在东宫的回廊下静静研读。

《诗经》里的“关关雎鸠”

,《尚书》中的“克明俊德”

,他读得入神时,连乳母送来的点心都顾不上吃。

有时读到兴头上,还会拿起毛笔,在素绢上一笔一划临摹隶书,那字虽稚嫩,却笔画端方,颇有风骨。

元帝偶尔驾临东宫,见他伏在案前练字,总会驻足良久。

一次拿起他写的“孝悌”

二字,忍不住赞叹:“此子宽博谨慎,颇有古风。”

说着,又摸了摸他的头:“朕像你这般年纪时,可没这份定力。”

不过少年太子也有“犯错”

时。

一日元帝突急病,咳喘不止,太医诊脉后说需太子即刻觐见。

内侍们捧着令牌一路奔向东宫,见刘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