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顽童登极(2 / 5)
苏,听着户部尚书奏报灾情,只觉得眼皮直打架。
“陛下,河南大水,需拨款赈灾”
尚书的声音像只蚊子,嗡嗡个不停。
“知道了知道了。”
朱厚照挥挥手,不耐烦的说道:“你们看着办就是。”
说完打了个哈欠,“退朝吧,朕乏了。”
百官面面相觑,却没人敢反驳。
自登基以来,这位少年天子就没把早朝当回事。
起初还找些“龙体不适”
的借口,后来索性连理由都懒得编,常常让刘瑾传旨“今日免朝”
。
回到后宫,朱厚照立刻来了精神。
他兴冲冲地跑到御花园,只见空地上搭起了几间彩棚,太监宫女们穿着布衣,有的摆摊卖胭脂,有的吆喝着卖点心,活脱脱一个市井集市。
“陛下您瞧,这叫宝和店,那是宝延店,共六家呢!”
刘瑾指着彩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他最懂朱厚照的心思,知道皇帝厌烦了宫中规矩,便想出这“宫市”
的主意。
朱厚照乐得拍手,当即换上件青布短褂,头戴小帽,腰间还挂了个算盘。
“走,瞧瞧去!”
他走到一个卖饰的摊子前,拿起支珠钗,学着市井商贩的腔调:“老板,这钗子多少钱?”
扮演老板的太监连忙躬身:“回回客官,五两银子。”
“什么?抢钱啊!”
朱厚照瞪眼,说:“这破珠子,顶多一两!”
说着假装要走,太监赶紧拉住他:“客官别走,一两就一两!”
周围的太监宫女们配合地哄笑,朱厚照得意洋洋,觉得比听大臣们念奏折有趣多了。
他又走到酒肆前,只见几个宫女穿着俗艳的衣裳,学着勾栏女子的模样招揽客人。
“客官里面请啊,好酒好菜伺候着!”
朱厚照大笑着走进去,刚坐下就有“老板娘”
凑上来斟酒,身上的香气呛得他直皱眉。
可看着周围人嘻嘻哈哈的样子,他又觉得新鲜,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场宫市闹剧一演就是数日。
朱厚照沉迷其中,常常从早玩到晚,有时甚至宿在彩棚里。
他让刘瑾当“市令”
,专门调解买卖纠纷,自己则一会儿当商贩,一会儿当顾客,忙得不亦乐乎。
有次为了一块玉佩的价钱,他竟和扮演顾客的太监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刘瑾“秉公执法”
,各打五十大板才罢休。
内阁大学士刘健听说皇帝的这些荒唐事,拿着奏折冲进宫,却被刘瑾拦在宫门外。
“刘大人,陛下正忙着呢,您改日再来吧。”
刘瑾皮笑肉不笑地说。
“忙着?忙着与阉竖胡闹吗?”
刘健须皆张,“让开!”
可他终究没能见到皇帝。
朱厚照听说老臣们又来劝谏,索性让人把宫市搬到了更偏僻的西暖阁,还下令“凡敢打扰者,杖二十”
。
刘健等人无计可施,只能对着宫墙叹气,这大明的江山,怕是要毁在这顽童手里了。
正德元年八月,紫禁城被一片红绸金幔裹得严严实实,连宫墙上的砖缝都透着喜庆。
大明王朝终于迎来了新帝朱厚照的大婚盛典,这是十五岁少年登基以来,朝堂上下唯一公认的“正经事”
。
礼部尚书赵鉴忙得脚不沾地,鬓角的白又添了几缕。
光是皇后的嫁妆,就足足备了八十抬轿子,从凤冠霞帔、金册金宝到绫罗绸缎、奇珍异宝,一路浩浩荡荡从夏府抬入皇宫,引得沿途百姓争相围观,啧啧称叹。
可没人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