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削发为尼(1 / 4)
感业寺坐落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下,香火不算鼎盛,却格外清幽。寺内青瓦灰墙,古木参天,晨钟暮鼓,本该是断绝尘缘、潜心修行之地,却成了武则天蛰伏待机的牢笼。
入寺那日,主持领着她们来到佛前,削发为尼。冰冷的剃刀划过头皮,一缕缕青丝落在地上,如同她曾经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武则天看着镜中光头的自己,穿着粗布僧衣,面色平静,心中却翻江倒海。
其他嫔妃大多哭哭啼啼,或是终日唉声叹气,沉浸在失去依靠、前途渺茫的悲痛中。唯有武则天,每日按时诵经礼佛,打扫庭院,做得一丝不苟。她从不抱怨,也不颓丧,只是默默积蓄力量。她知道,抱怨和悲伤毫无用处,唯有忍耐和等待,才能迎来转机。
感业寺的生活清苦而枯燥。每日粗茶淡饭,诵经打坐,重复着单调的日子。寺中的尼姑大多是看破红尘之人,对这些来自皇宫的嫔妃,虽不算苛待,却也带着几分疏离。武则天从不与她们争长短,也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心思,只是默默观察,低调行事。
她利用诵经之余,坚持读书写字。她从带来的行囊中取出珍藏的书籍,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遍遍研读《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她知道,唯有拥有足够的才智和谋略,才能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站稳脚跟。她还常常独自在庭院中练习书法,笔力日益遒劲,正如她的意志,愈发坚定。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武则天在感业寺已经待了一年多。她时常会站在寺门口,望向长安的方向,心中思念着李治。她不知道,那位曾经对她许下承诺的太子,如今是否还记得她。她更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离开这座清冷的寺庙,重返权力的中心。
就在她心中有些动摇之际,一个消息传来:新帝李治将于近日前往感业寺上香。
武则天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知道,这是她唯一的机会。若是错过了这次,她可能真的要在感业寺孤独终老。
她开始精心准备。她翻出了自己最好的一件僧衣,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平整。她还悄悄拿出藏在枕下的胭脂,在脸上轻轻涂抹了一点,让自己看起来不至于太过憔悴。她甚至特意去后山采摘了一些新鲜的花朵,放在自己的禅房里,让房间里多了一丝生机。
上香那日,天朗气清。李治带着一众文武大臣和宫女太监,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感业寺。他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身姿挺拔,眉宇间多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却依旧难掩那份温和。
武则天与其他尼姑一起,在佛前迎接。当她看到李治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眼眶瞬间泛红。她强忍着泪水,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生怕自己的情绪失控。
李治的目光在众尼姑中扫过,如同带着磁石,精准地落在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上。尽管她剃了光头,穿着粗布僧衣,身形也清瘦了不少,可那挺直的脊背、沉静的气质,依旧是他记忆中那个与众不同的武媚。看到她眼底藏不住的憔悴,李治心中一疼,想起了昔日御书房里她巧笑倩兮的模样,想起了那个深夜冒死与他诀别的女子,喉头不由得发紧。
上香仪式庄严肃穆,香烟缭绕中,李治的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武则天所在的方向。她双手合十,低眉顺眼,仿佛真的已斩断尘缘,可那微微颤抖的指尖,却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仪式结束后,李治借口要在寺中静心祈福,屏退了所有随从,独自一人循着记忆中的路径,来到了武则天所在的禅院。
彼时,武则天正在庭院中扫地,竹扫帚划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轻响。听到脚步声,她回头一看,撞进一双满是怜惜的眼眸,正是李治。她心中一喜,连忙放下扫帚,屈膝行礼:“民女武媚,参见陛下。”
“免礼。”李治快步上前,亲手扶起她,指尖触到她微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