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才人入宫(2 / 4)

加入书签

殿当值吧。”

御书房是帝王处理政务之地,能在此当值,已是极大的恩宠。其他才人眼中满是艳羡,武则天却只是恭敬地叩首:“谢陛下恩典。”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在深宫中立足,光有美貌远远不够。

御书房的日子枯燥而忙碌。武则天每日寅时便要起身,整理文书、研磨铺纸,还要时刻留意太宗的喜好。她心思聪慧,很快便摸清了太宗的习惯:他喜喝六安瓜片,泡茶时水温需刚好八十度;他批阅奏折时不喜人打扰,但若到了午时,便需递上一盏清甜的莲子羹;他闲暇时爱读《孙子兵法》,对其中的谋略常常赞不绝口。

她从不主动邀宠,只是默默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次,太宗批阅奏折至深夜,不慎将朱砂滴落在奏疏上,顿时面露不悦。一旁的宫女吓得瑟瑟发抖,武则天却从容上前,取来一方干净的软布,蘸着少量清水,小心翼翼地擦拭,竟将朱砂痕迹清理得干干净净,且未损坏奏疏上的字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倒是心灵手巧。”太宗看向她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许。

武则天垂眸浅笑:“陛下日理万机,为国操劳,臣女不过是做些分内之事。”她的笑容温婉,却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既不谄媚,也不冷淡,让太宗心中颇为舒适。

日子久了,太宗渐渐习惯了御书房里有这么一个安静聪慧的身影。他会在处理完政务后,与她聊上几句,从经史子集到民间趣事。武则天总能对答如流,且常有独到的见解,让太宗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这个出身寒门的少女,竟有如此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

真正让武则天得宠的,是太宗的一场病。那年冬末,太宗偶感风寒,久治不愈,卧病在床。后宫嫔妃虽多,却大多畏惧染病,或是只会哭哭啼啼,唯有武则天,自告奋勇前往侍疾。

她日夜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为了让太宗能睡得安稳,她亲自熬制安神汤,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为了让太宗能吃下东西,她变着法子做些清淡可口的小菜;太宗咳嗽时,她便轻轻为他捶背,动作轻柔而体贴。她不怕辛苦,也不怕传染,眼中满是真切的担忧。

“媚娘,你不怕吗?”太宗躺在床上,看着眼前日夜操劳、眼下已泛起淡淡青黑的少女,心中颇有触动。

武则天握着他的手,指尖微凉却很坚定:“陛下是万民之主,是臣妾的天。只要能让陛下早日康复,臣妾纵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何惧之有?”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眼神却无比真挚。

太宗心中一暖,反手握住了她的手。他一生征战沙场,君临天下,见惯了尔虞我诈、阿谀奉承,这般纯粹的关切,竟让他有些动容。从那以后,他对武则天的宠爱日益深厚,常常召她侍寝,武媚娘的名字,也渐渐在后宫中传开。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她利用侍寝的机会,常常在太宗耳边谈论一些政事。她从不直接发表意见,只是巧妙地引经据典,或是提出一些看似无意的疑问,却总能说到太宗的心坎里。有一次,太宗与大臣商议是否要征讨高句丽,朝堂上争论不休,太宗犹豫不决。夜里,武则天侍奉在侧,轻声道:“陛下,臣妾曾听父亲说过,用兵之道,攻心为上。高句丽远在辽东,路途遥远,若强行征讨,恐劳民伤财。不如先派使者安抚,晓以利害,若其冥顽不灵,再出兵不迟。”

太宗闻言,茅塞顿开。他没想到,一个后宫女子,竟有如此见识。次日,他便采纳了武则天的建议,派使者前往高句丽,果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此一事,太宗更是对武则天刮目相看,不仅宠爱她的容貌,更欣赏她的才智。

然而,后宫之中,从来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武则天的得宠,很快引起了其他嫔妃的嫉妒。尤其是徐惠妃,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