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觉醒(2 / 2)
的瓶瓶罐罐。
“叶小姐,您不觉得,在全球气候危机、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你们这种小范围的、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生态修复,意义有限吗?杯水车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为首的记者语气礼貌,但问题却像刀子一样锐利。
周围的村民有些骚动,目光聚焦在知夏身上。苏远想开口替她解释,知夏却轻轻摇了摇头。她平静地看着提问的记者,又看了看镜头,目光扫过周围那些饱经风霜、带着期待或担忧的面孔。
“我们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小。”她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在山谷的微风中传开,“就像一颗种子,面对整片荒原,它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因为没有立刻看到森林,就放弃播种,那荒原将永远是荒原。”
她拿起一个装着“紫腰豆”种子的罐子,举到镜头前:“我们做的,不是逃避,恰恰是面对。面对土地板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现实,面对极端天气可能成为常态的未来。我们是在寻找一种更具韧性的、更能适应变化的生存方式。这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走向未来——一个不仅仅依赖消耗和科技征服,更懂得与自然共存的未来。”
她顿了顿,想起了《刍狗纪》,想起了那枚铜铃,声音里注入了一种更深沉的力量:
“我们的祖先,在无数次‘天地不仁’的考验中,活了下来。不是靠运气,靠的是像坎儿井这样的智慧,靠的是像这些老种子一样的韧性。我们今天在这里,记录、保存、实践,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吃饱饭,更是为了把这种应对无常的智慧传下去。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天地运行的规律,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天地的方式。这,就是我们选择的,‘争一线生机’。”
她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平实的叙述和坚定的眼神。但那一刻,她身上仿佛汇聚了陈怀安的执着、林昭棠的勇敢、沈砚秋的清醒。记者们沉默了,镜头后的目光多了几分郑重。村民们则挺直了腰杆,他们从知夏的话语中,感受到了自己日常劳作背后那份被点亮的、不凡的意义。
采访团队离开后,村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主动拿出自家珍藏的老种子,送到“种子银行”;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生态修复小组,学习堆肥、学习病虫害的生态防治。一种由内而外的、基于文化认同和生存智慧的凝聚力,正在形成。
傍晚,知夏独自爬上村子后面的小山岗。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锦缎,脚下的山谷里,新修复的梯田泛着水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与暮霭融为一体。她拿出那枚铜铃,轻轻摩挲着上面那个深深的“周”字。
她忽然明白了,这枚铜铃,以及《刍狗纪》所代表的,并非某个家族的私密传承,而是一种属于所有在天地间挣扎求存的生命的、共通的精神密码。它提醒着每一个持有它、感知到它的人:生命脆弱如刍狗,但生命的意志,却可以坚韧如种子,微小如铜铃,亦可发出穿越时空的清音。
她的觉醒,是认清了自身在宏大时空坐标中的位置,是接过了那根无形的、承载着智慧与韧性的接力棒。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她将铜铃举到嘴边,呵出一口温热的气息,然后,轻轻一吹。
“叮……”
铃声悠扬,融入晚风,掠过新绿的树梢,飘向沉静的山峦,仿佛在向这片天地,也向所有逝去的和未来的生命,宣告一个平凡“刍狗”的、不平凡的觉醒。
她知道,她的路,还很长。但脚步,从未如此坚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