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山居(2 / 3)
字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指居住在山区,更是一种姿态,一种与土地共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观察、学习、适应,在无常中寻找恒常,在毁灭中等待重生。
接下来的日子,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奶奶、苏远和一些老农的指挥下,人们没有急于恢复所有的梯田,而是先疏通所有的排水沟渠,加固关键位置的山体边坡,防止次生灾害。他们清理出相对完好的土地,抢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蔬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食物短缺。对于被冲毁的房屋,大家互相帮忙,利用抢救出的材料和山上的竹木,先搭建起可以遮风避雨的简易棚屋。
在这个过程中,知夏看到了另一种“技术”,一种不同于“方舟二号”精密计算的、源于经验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技术。老人们能通过云彩的形状、风向的变化,预判天气的短期趋势;他们知道哪种树根能牢牢抓住土壤,哪种草能快速覆盖裸露的地表;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地形引导水流,而不是硬碰硬地阻挡。这些知识,口耳相传,代代累积,是无数生命在与这片山川的长期“对话”中,用成功与失败换来的宝贵结晶。
一天傍晚,苏远找到了知夏,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混合着疲惫和兴奋的光芒。
“知夏,我和几个朋友,还有省农科院的专家线上联系了。他们很关注我们这里的情况,提供了一些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比如用特定的菌根真菌帮助受损的土壤恢复肥力,种植一些超富集植物来吸附洪水可能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还有,”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我们想建立一个‘种子银行’。”
“种子银行?”
“对。收集本地作物的老品种,那些可能产量不高,但抗病、耐旱、适应当地气候的种子。这次洪水,很多人家留的种子都被冲走了……我们不能只依赖外面统一供应的、需要大量化肥农药的‘高产’种子。保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就是保住我们未来的适应能力。”
知夏的心猛地一跳。她想起了奶奶偶尔会念叨的几种几乎失传的豆子和黍米,味道特别好,就是长得慢。她也想起了那枚铜铃,想起了跨越时空的传承。保存种子,这不正是在保存生命的“根”吗?与奶奶那些古老的智慧,与《刍狗纪》里传递的精神,不谋而合。
“我加入。”她毫不犹豫地说。
夜幕降临,村子里亮起了零星的灯火,大多是应急灯和蜡烛的光。炊烟重新升起,虽然稀薄,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温暖。知夏回到奶奶家,老人正在灶台前,用抢救出来的少量米和野菜熬着一锅稀粥。火光映着她布满皱纹的脸,安详而平静。
“奶奶,您不害怕吗?”知夏忍不住问。
奶奶抬起眼,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窗外黑暗的山影,慢悠悠地说:“怕啥?老天爷要收人,谁也拦不住。它要留人,怎么也能活下来。日子,总得过下去。”
最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接受无常,但不放弃努力;敬畏天地,但不失去生活的勇气。
知夏走到院子里,深深吸了一口雨后清冷的空气。星空依旧璀璨,银河横亘天际,冷漠而壮丽。脚下的土地,虽然伤痕累累,却依然传递着一种沉实的力量。
她再次拿出那枚铜铃,轻轻摇晃。
“叮……”
铃声清脆,在山谷的静夜中回荡,不像之前带着迷茫和探寻,而是多了一份笃定和安然。
失控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她知道,在这片群山之中,与这些坚韧的人们一起,遵循着古老而又崭新的智慧,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居”之道——不是逃避,而是扎根;不是对抗,而是共生;在认清生命如刍狗般渺小与脆弱的同时,依然选择热烈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