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关门打狗(3 / 5)
稀可见几个字:
>**“陈阿弟,杭州织工,随商队赴波斯,殁于……”**
字迹残缺,但足够唤醒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她立刻取出炭纸拓印,又命随行学徒标记方位,准备上报承灯总会。就在此时,远处沙地上浮现出一行脚印??并非人类所留,而是细小的爪痕,呈梅花状,一路延伸向东方。
“是招娣?”学徒惊呼。
苏砚摇头:“不,是它的后辈。北岭的狐狸,已经开始行走四方了。”
她仰起头,虽看不见天,却仿佛听见风中有歌声??那是阿禾年轻时教给盲女们的守名谣:
>“你不识我名,我不知你面,
>但你在风里喊过,我在梦里应过。
>死非终点,忘才是深渊,
>我为你记一笔,你便归来一次。”
她笑了,轻声接唱:
>“纵使千年雪,压断松枝节,
>只要有人念,魂兮不灭。”
当晚,他们在营地升起篝火。苏砚将今日所得名录逐一诵读,声音清亮如泉。每一念完一个名字,她便在火堆旁插一根细木签,代表此人已被铭记。
忽然,火焰跳动了一下,映出一个模糊人影。那人穿着破烂商服,肩扛布包,嘴角含笑,嘴唇微动,似在说:“谢谢。”
没人看见他,除了苏砚。
她微微颔首:“陈阿弟,你的名字回家了。”
***
而在东海渔村,“共名堂”前香火不断。那位曾为吴阿婆送饭的老妇人已于去年离世,村民们自发为她立了一块小碑,上书:“守饭婆婆,姓名佚,然其德长存。”
这日清晨,一名少年渔民在退潮后的礁石间捡到一只锈蚀的铁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纸页,竟是半部日记:
>**“咸和九年四月初七,今日收养第三个孤儿。孩子瘦得像柴,却笑着说‘阿公,明天会有鱼吃吗?’我骗他说会。其实船坏了,网也破了。但我不能让他怕。”**
>**“庆元三年腊月廿三,孩子们都成家了。我去看了他们的新房,躲在远处,不敢相认。我只是个外姓人,哪有资格当爹?”**
>**“最后一页写着: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这本日记,请记住,我叫林大根。我不是你们的血亲,但我爱你们,胜过亲生。”**
少年捧着日记冲进祠堂,全村震惊。原来那位带领亡魂护村的“林大根”,不仅真实存在,还留下了文字。
村长当即召集族老,决定将“共名堂”扩建为“忆源祠”,并将林大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