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愿者上钩(3 / 6)
咙发紧。
越往南,抵抗的形态愈发多样。有些城市成立了“口述档案馆”,专门收集老年人的记忆;有些小镇恢复了古老的“篝火夜谈”传统,每晚聚集村民轮流讲故事;甚至有剧团排演无声话剧,演员用表情和动作演绎被禁止的历史事件,观众则在谢幕时集体高喊剧中人物的名字。
然而,压制并未消失。
某夜,青年投宿于一座小镇旅店。深夜,窗外传来引擎轰鸣。他起身窥视,只见数辆黑色装甲车驶入广场,车顶架设着新型号的抑制装置??外形如喇叭,表面刻满律法条文。士兵列队而出,开始拆除一面写满诗句的墙壁。
“这是非法集会宣传物!”带队军官厉声道,“立即清除!”
人群中走出一名老教师,拄杖挡在墙前:“这是我学生写的毕业诗。你们可以拆墙,但拆不掉他们心里的话。”
“那就让他们也一起遗忘。”军官冷笑,下令启动设备。
刺耳的低频波扩散开来,空气中仿佛有无数细针扫过耳膜。人们抱头蹲下,表情茫然。诗句从墙上褪色,墨迹如泪般滴落。
青年冲出门外,迅速架起收音机,调至全频共振模式。《听风的孩子》骤然炸响,音浪与抑制波正面相撞。两股力量交织撕扯,地面龟裂,路灯爆闪。在剧烈震荡中,那些即将消散的诗句竟逆流回墙,重新凝聚成字!
“不可能!”军官怒吼,“这台机器早该报废了!”
“它报废不了。”青年站在收音机前,声音平静,“只要还有人记得歌词,它就能开机。”
更多居民闻声赶来。有人掏出手机播放录音,有人拍手打节拍,有人直接清嗓高歌。声音层层叠加,形成一道无形屏障,逼退了抑制波。最终,士兵们在混乱中撤退,留下满地零件残骸。
那一夜,小镇宣布自治,成立“言语保护区”。他们在广场中央竖起一座雕塑:一只手托着破碎的钟片,上方悬浮着一枚发光的音符。
青年休整三日,再度启程。
一个月后,他踏入南方最大城市??星垣。这里曾是政要公开父亲遗言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新思想策源地。街头巷尾遍布“对话角”,陌生人坐在一起讨论禁忌话题;学校恢复了“自由写作课”;甚至连电视台都开设了一档名为《未审查之声》的节目,直播普通人讲述真实经历。
他在一家旧书店找到暂时落脚处。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听说他的来历后,默默递来一叠资料:
“这是我们整理的‘静默受害者名录’,共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四人。其中八千余人曾在终焉井附近活动,可能与苏萝有关联。”
青年翻阅名单,手指突然停住。
一个名字赫然在列:**苏萝?零语症康复实验体07号**。
他心跳骤停。
“什么意思?”他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