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梦未来(1)(2 / 7)

加入书签

sp;   她摇头,指了指画中最后一个孩子??那个背对观众、头发遮住脸的女孩。然后,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自己的胸口。

    院长呼吸一滞。

    如果她是那个孩子,那就意味着她不仅活过了实验,还躲过了后续的追捕与清除。更可怕的是,她可能一直被当作“静默样本”关押在地下设施中,直到最近才逃出。

    “你怎么出来的?”他追问。

    她咬唇,颤抖着手在纸上写下一个词:**歌声**。

    他怔住。

    “《听风的孩子》?”

    她点头,泪水滚落,滴在纸面,将炭笔痕迹晕开一片灰雾。

    原来如此。逆向广播的信号,竟穿透了最深层的地下监牢。那些平凡的生活之声,母亲哼唱、恋人絮语、孩童嬉笑……唤醒的不只是记忆,还有被药物冻结的情感通路。她在黑暗中听着那段旋律,一遍遍,直到某一夜,喉咙突然震动,发出了第一个音节。

    那是三十年来的第一次发声。

    她差点疯掉??因为太久没用声带,肌肉痉挛如刀割。但她坚持了下来,用指甲在墙上记下每天听到的内容,再编成暗号传递给隔壁囚室。渐渐地,更多人开始回应,用手拍打管道、用牙齿咬节拍、甚至以心跳同步旋律。

    一场无声的合唱,在地底悄然成型。

    三个月前,看守发现整层监舍的囚犯在同一时间停止呼吸三秒??那是《听风的孩子》副歌前的停顿。系统判定为“群体癔症”,启动紧急镇静程序。混乱中,她撬开通风口,爬行十七公里,靠记忆中的频率7.15指引方向,最终在一处废弃电台附近获救。

    院长将她带回学院,安排住进“回声疗愈屋”。那里专收语言创伤患者,房间墙壁铺满吸音棉,地板柔软如沙,防止有人因情绪爆发而自伤。治疗方式很简单:每天听一段真实录音,然后选择是否复述。

    第一天,她听完一位老人讲述孙女生日派对的细节,全程低头抠指甲。

    第二天,她听到一段婚礼誓词,忽然抱住头,低声呜咽。

    第三天,当播放到苏萝砸碎芯片的视频录音时,她猛地站起,冲到墙角,对着空气嘶吼了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话??音调扭曲,语法错乱,像是多种语言拼接而成,却又带着某种奇异的节奏感。

    在场的心理导师震惊记录:“这不是语言障碍,这是**多重压制性沉默叠加后的爆发性重构**。”

    换句话说,她的大脑曾被迫吞下太多禁言指令,如今一旦释放,便无法用正常话语表达。她不是失语,而是**超载**。

    院长连夜调取北境第七研究所的残存资料,终于在一份边缘批注中发现真相:

    >【实验代号:“织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