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犁庭扫穴(5 / 5)
,苏宁的幕僚从屏风后转出,低声道:“阁老,如此处置,会不会太过宽仁?辽西将门盘根错节,若是......”
苏宁摇头轻笑:“李成梁已经付出代价,何必赶尽杀绝?李如松是聪明人,他知道该怎么做。况且,”
他望向窗外渐远的背影,“留一个知恩图报的将才,胜过杀一个心怀怨恨的敌人。”
正如苏宁所料,离京后的李如松更加勤勉。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将扶桑经营得铁桶一般,不仅彻底肃清了倭寇余孽,更开辟了通往南洋的新航线,使扶桑成为大明在东海最坚固的屏障。
而这段恩怨,也成了朝野间广为流传的佳话......
既彰显了国法威严,又不失人情通达。
每当有人问及此事,苏宁总是淡然一笑:“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要恰到好处。
万历十四年,春寒料峭,苏宁站在辽阳城头,远眺着苍茫的关外大地。
苏宁展开一幅辽东舆图,手指划过辽阔的土地自言自语:“辽东平原沃野千里,却人烟稀少;长白山下矿产丰富,却无人开采。若就此离去,不过十年,必有新的边患。”
三日后,一份《辽东开发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疏中写道:“臣观辽东之地,北可扼蒙古,东可控朝鲜,实乃龙兴之地。若得开发,可养民百万,储粮千万石,更可开矿炼铁,充实军备。请准臣暂留辽东,推行屯垦,以固边疆。”
万历皇帝御笔朱批:“准卿所奏,一应事宜,便宜行事。”
一场轰轰烈烈的关外大开发就此拉开序幕。
“传令各州县,”苏宁在经略府下令,“招募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流民,每户授田五十亩,免赋三年。沿途设补给站,派兵护送。”
短短半年,第一批三万移民抵达辽东。
来自山东的老农王老汉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地,这地肥得能攥出油来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