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大明权臣(1 / 5)
“关外苦寒,须先解决越冬之难。”苏宁召集工匠,“推广火炕,每户补助煤炭。在抚顺、辽阳开设煤窑,优先供应移民。
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联排暖房”,数十户房屋相连,共用墙体,极大地提高了保暖效果。
来自四川和云南的移民起初还不适应,但第一个冬天过后,所有人都感叹:“有了这火炕和暖房,关外的冬天也不难熬了!“
在勘察完抚顺的煤矿后,苏宁立即上奏:“抚顺煤田,蕴藏丰富,请准设立官营煤窑,招募矿工万人开采。”
同时,他在本溪发现优质铁矿,当即决定:“在此建立钢铁厂,采用新式高炉,打造兵甲农具。”
不到一年,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在本溪拔地而起。
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冶炼着钢铁。
“撤销卫所,改行军屯制。”苏宁在军事会议上宣布,“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每兵授田三十亩,可携家眷定居。”
自然是有部分老将质疑:“阁老,如此一来,兵士忙于农耕,岂不荒废训练?”
苏宁笑道:“恰恰相反。有了田产家室,士兵才会誓死保卫这片土地。且农闲时集中训练,并不耽误。”
辽河岸边,苏宁亲自督建水利工程。
“在此处修建水闸,既可防洪,又可灌溉。沿河开辟水田,试种水稻。”
来自江南的官起初怀疑:“关外天寒,如何种得了水稻?”
但当第一批稻谷在辽东成熟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苏宁特意将收获的稻米送往京师,附言:“此乃辽东所产,请陛下品尝。”
“在各地设立学堂,招募塾师。移民子弟,皆可入学。”苏宁特别重视教育,“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孩子,都读圣贤书,知忠孝节义。”
他还设立“辽东书局”,刊印农书、工技典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万历十六年秋,辽东迎来了空前丰收。
金黄的麦浪在平原上翻滚,煤矿日产万吨,钢铁厂昼夜不息。
新建的城镇星罗棋布,学堂里书声琅琅。
陈?陪着苏宁巡视各地,不禁感叹:“三年前这里还是战场,如今已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乐土了。”
苏宁站在新建的辽河大堤上,望着忙碌的港口和往来船只,沉声道:“这才是真正的征服。刀剑只能让人屈服,而开发建设才能让人心归附。”
当他最终班师回朝时,带去的不仅是赫赫战功,更是一个粮仓充盈、工矿发达的新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