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杀倭(2 / 6)
地方上的有识之士,尤其是那些熟知农事,了解水土的老农和乡绅,对此表达了忧虑。
“总督大人爱民心切,推广新种,鼓励垦殖,固然是好事。然则,如此大规模砍伐山林,恐非长久之计啊!”一位致仕的老翰林在给苏宁的私信中写道,“山林乃水源涵养之所,根系固土之基。若尽数开垦,一旦暴雨倾盆,则
水土流失,溪河淤塞,下游良田反受其害,此乃竭泽而渔也!”
这些声音,也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了苏宁的耳中。
苏宁并非看不到其中的弊端。
他推广红薯、马铃薯以快速提升粮食总产,缓解人口压力,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为工业化积累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
但他更清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鼓励开荒的政令之外,他已然在着手布局更长远的规划。
苏宁从工业空间拿出生长迅速,固土效果好的树种(如某些桉树、杨树变种),在合适地区推广种植,既可作为新柴来源,亦可逐步恢复植被。
利用商会积累的财富和逐渐成熟的工程力量,开始规划在主要河流上游兴建一批小型水库、塘坝,以蓄水防洪,并尝试推广简易的滴灌技术(以竹管、陶管为基础,提高山地作物的抗旱能力。
苏宁指示麾下的“格物院”开始研究利用城市粪便、河泥、植物秸秆堆制有机肥,并着手规划建设小型的磷肥、钾肥作坊,以期未来能提升地方,减少对土地掠夺式开发的依赖。
面对属下的担忧,苏宁坦言:“吾岂不知焚林而?,非长久策?然当下民生多艰,需此急策以解近渴。吾等所需做者,乃是饱暖,至于青山绿水只能放在以后。此间平衡,关乎社稷气运。”
于是,在江南的大地上,一边是升腾的垦荒烟火,预示着短期的粮食丰收与人口激增;另一边,总督府内关于长远生态与水利的蓝图也在缓缓铺开。
苏宁正以一种近乎霸道而又不乏远见的方式,强行推动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农业生产力进行一场跨越式的提升,同时也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第一次以如此尖锐和现实的方式,摆在了这个时代的面前。
万历三年的初夏,江南的田野已是一片葱茏。
浙直总督苏宁并未满足于在南京衙门里阅读各地呈报的农事文书,他决定轻车简从,亲自深入乡野,看一看那推广的“海外嘉种”究竟生长如何,听一听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
这一日,苏州府吴江县的一处村落外,来了几位看似寻常的过客。
为首者年约二十岁出头,身着寻常的青布直身,头戴方巾,像是一位游学的士子或家境尚可的乡绅,身后跟着两名看似仆从,却眼神格外锐利的精干随从。
他们牵着马,行走在田埂之上。
这便是不欲惊动地方、微服私访的苏宁及其护卫。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