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杀倭(1 / 6)
万历三年的春风拂过江南,带来的不仅是秦淮河畔的杨柳新绿,更有一股悄然改变大地面貌的农耕新潮。
在“一条鞭法”理顺赋税、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浙直总督苏宁将目光投向了帝国最根基的领域??农业。
苏宁深知,无论工商业如何繁荣,无足够的粮食保障,一切皆是空中楼阁。
而自己的手段,再次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认知。
这一日,南京城外的官田以及各府县衙署的示范田里,出现了一种百姓前所未见的作物。
茎蔓匍匐,叶呈心形,块根深藏土中,皮色紫红??此乃红薯。
另一种,植株矮壮,开白色或紫色小花,地下结出累累卵形块茎????此乃马铃薯。
起初,苏宁并未强行推广,而是巧妙地借助了官府的威信与民众对“祥瑞”的朴素信仰。
他只是令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宣称此乃“海外嘉种”,由总督大人费尽千辛万苦觅得,其特性为“耐瘠薄、抗干旱、产量巨”,堪称“活民之宝”。
为了让百姓信服,他采取了多种策略。
在各级官府的田地上率先大面积种植,由懂得其习性的AI老农负责照料,收获时邀请乡绅耆老观摩,那堆积如山的块茎让观者无不咋舌。
通过“大明商会”及大明超市网络,向愿意试种的农户免费提供种薯,并附上简明的《种植要略》(由AI编写,通俗易懂)。
大明商会承诺,收获后若农户不愿自食,可按不低于同等重量粗粮的价格,由大明超市统一收购,消除农户销售之忧。
与此同时,一道由总督府发出的《劝垦荒政令》贴遍了城乡。
此令一改前朝山林保护的严格限制,转而鼓励百姓开垦丘陵、坡地等“无主荒地”,并明确规定:“新垦之地,免赋三年,所产粮蔬,官府平价收购。”
此令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对于人多地少的江南地区,尤其是那些仅有少量薄田或无地的佃户、流民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在红薯、马铃薯这两种不挑地方,能在贫瘠山地上获得不错收成的作物加持下,开荒的吸引力变得无比巨大。
刹那间,浙直地区的许多丘陵地带,以往被视为不宜耕种的“无用”之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垦热潮。
农夫们挥舞着锄头,砍伐灌木,焚烧草木,将一片片山坡整理成梯田状的旱地,满怀希望地种下了来自海外的“祥瑞”。
然而,这热火朝天的开垦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