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清廉之名(1 / 6)

加入书签

    台州外海的硝烟已经散去,海面漂浮的敌船残骸与零星尸体,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碾压式胜利的残酷与辉煌。

    捷报传扬,世人皆赞浙直总督苏宁善于造器、用兵如神。

    然而,只有身处其间的核心之人方知,这场大捷的背后,除了那些超越时代的蒸汽明轮与犀利火器,还有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那便是虽已名帅凋零,但魂骨犹存的戚家军旧部。

    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虽已病逝数年,但他倾注心血打造的戚家军体系,尤其是在浙直地区扎根多年的营伍、练兵之法以及那份“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信念,并未立刻随之烟消云散。

    军中大量中下层军官乃至部分高级将领,皆出自戚继光麾下,深受其“俞龙戚虎”用兵之道熏陶。

    他们纪律严明,精通鸳鸯阵等战法,是此时大明东南沿海最具战斗力的步兵精锐。

    苏宁履任浙直总督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力量的价值。

    他并未因戚继光不在而轻视其旧部,反而对其格外倚重。

    在整饬沿海防务、组建新式水师陆战营时,他大量提拔和任用原戚家军系统的将领,使其成为新军中的骨干。

    此次台州之战,登陆清剿残敌,巩固滩头阵地的重任,便是由这些熟悉倭寇战法、作风悍勇的“戚家军”旧部完美执行的。

    然而,苏宁深知大明朝廷对军权的敏感与猜忌。

    内阁与皇权对于任何可能脱离掌控的军事力量,都抱有天然的警惕。

    戚家军当年能成,离不开胡宗宪、谭纶等文官统帅的全力支持与戚继光本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如今,戚继光已逝,他苏宁以文官总督身份,若过于明显地整合、扩张一支带有强烈个人烙印的军队,必然会引起京师的忌惮,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干扰他更宏大的工业与商业布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宁对心腹周正杰坦言,“戚家军是一把好刀,但现在,还不能让朝廷觉得这把刀太快,或者刀把只握在我一人手里。眼下,维持现状,让其为我所用,足矣。”

    因此,他在捷报奏疏中,虽如实上报了将士功勋,对戚家军旧部的英勇多有褒奖,却刻意淡化了自身对这支军队的“整合”色彩,更多地强调是“将士用命,上下一心”的结果,将功劳归于朝廷的威福和整体的战术安排。

    在苏宁看来,陆师的精锐固然重要,但未来的决胜之匙,在于制海权。

    倭寇的根本优势在于其海上机动能力,一旦丧失了海洋,便是无根之木,陆上的戚家军再强,也只能被动防守。

    还有扶桑本岛便是倭寇无穷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