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大明权臣》(5 / 6)

加入书签

;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山东莱州府,胶州湾畔的苏家坞。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院落,青砖灰瓦,虽不奢华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院墙一角堆着金黄的玉米棒子,檐下挂着串串红辣椒和腊肉,几只肥硕的母鸡在院中悠闲踱步,啄食着散落的谷粒。

    堂屋正中悬挂着一幅“耕读传家”的匾额,笔墨遒劲,是苏家祖上一位秀才所题,成了这户人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户主苏守拙,年近四旬,面容黝黑,手掌粗糙,是种地的好把式,闲暇时也帮着乡里操持红白喜事,写写算算,在村中颇有威望。

    妻子周氏,温婉勤快,将一家老小的衣食打理得妥帖周到。

    他们膝下有三子一女:长子苏宁,年方十一,次子苏顺,年方九岁,幼子苏谦,年方七岁,还有一个小女儿苏秀儿,刚满五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

    鸡鸣破晓,晨光熹微。

    苏守拙早已带着次子苏顺在院中整理农具,准备下地查看冬麦的长势。

    他虽然重视读书,但也深知“耕”是立家之本,从不让孩子们脱离农事。

    “顺儿,这锄头的刃要磨利,下地才省力气。”苏守拙一边打磨锄刃,一边教导着儿子。

    “知道了,爹。”苏顺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

    堂屋东侧的厢房里,已传来琅琅读书声。

    那是长子苏宁,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大学章句》。

    他声音清朗,神态专注。

    母亲周氏坐在窗边,就着晨光缝补衣物,听着儿子的读书声,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平和的笑容。

    小女儿秀儿蜷在母亲身边,摆弄着一个布老虎,不时好奇地抬头看看哥哥。

    早膳是简单的粟米粥、杂面饼子和一碟咸菜。

    饭桌上,规矩却不失温情。

    “宁儿,昨日先生讲的《孟子?梁惠王上篇》,可都领会了?”苏守拙抿了一口粥,问道。

    “回父亲,儿子已温习数遍,朱子注疏也看了。只是对“仁义‘与‘利‘之辨,尚有些许疑问,准备今日向先生请教。”苏宁放下筷子,恭敬地回答。

    “嗯,不懂就问,是好学之道。”苏守拙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又看向次子和幼子,“你们也要用心,莫要只顾玩耍,丢了我们苏家的门风。”

    “是,爹爹。”苏顺和苏谦连忙应声。

    周氏则忙着给孩子们添粥夹菜:“慢点吃,都多吃些。宁儿读书费脑子,顺儿、谦儿下午还要跟你爹去拾柴火。”

    她尤其疼爱地摸了摸小女儿的头,“我们秀儿最乖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