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君主立宪制(2 / 7)
然从皇帝个人变为“大明帝国宪法与国家”。
设立“大明咨政院”,初期议员由各省推举士绅、工商代表及部分致仕官员担任,虽无最终决策权,但拥有对财政预算、法律法规的审议,建议和质询之权。
苏宁在首次咨政院会议上明确表示:“此乃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下情上达之重要渠道。”
这被视为未来议会政治的雏形。
朝堂之上,虽有几位老臣面露悲戚,嘴唇嗫嚅,想说这是“篡改祖制,大逆不道”,但看到苏宁平静目光扫过时那无形的压力,以及殿外隐约可见的,身着新式军装的国防军,所有异议都被咽回了肚子里。
英国公张维贤闭目站立,仿佛老僧入定,唯有微微颤抖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诸位同僚,”苏宁环视全场,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此非为一己之私,实乃为大明万年之基业。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墨守成规,唯有亡国灭种!今日之改制,正是要让我大明脱胎换骨,永立于
世界之巅!”
改制之后,紫禁城依旧是那座紫禁城,金碧辉煌,侍卫林立。
但它的核心,乾清宫,却仿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暮气。
泰昌帝朱常洛的生活,被严格地规范起来。
他每日的日程由直属于内阁的“皇室事务局”安排:上午跟随指定的翰林学士学习经史、算学乃至一些浅显的格物知识;下午则练习骑射,或阅览一些经过筛选的,无关紧要的奏章副本;晚上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就寝。
他不再需要为繁杂的国事操心,因为那些奏章根本到不了他的案头。
内阁处理的文件,只需定期将摘要抄送一份至“御前”,谓之“使陛下知晓”。
他用印的过程,也变成了纯粹的仪式........
皇室事务局的官员将需要盖章的文件准备好,他只需在指定位置盖上玉玺即可,甚至不能多问一句缘由。
一次,他鼓起勇气,指着一份关于在辽东增设府县的文件,问负责用印的官员:“此地原为女真各部游猎之所,设县管理,是否会激起边衅?”
那官员先是一愣,随即恭敬而疏离地回答:“回陛下,此乃内阁及枢密院经过详细论证之决策,旨在巩固边疆,开发资源。具体军务、政务,自有相关部门负责,陛下不必劳心。”
泰昌帝默然,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帝国真实权力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就像这紫禁城里的珍贵陈列品,被精心供养,严密看守,唯一的职责就是“存在”,并在必要的庆典上,穿上龙袍,接受万民的朝拜,证明这个国家依然姓“朱”。
而真正的权力中心,早已转移到了首辅府邸以及与之相连的新建“内阁大厦”和“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