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反攻倒算(3 / 4)

加入书签

政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加之东南倭患未平,北方鞑虏虎视眈眈,海外佛朗机人亦步步紧逼……若无先生力挽狂澜,锐意革新,恐大局早已败坏,陷入更大的混乱与危亡之中!先生之功,天地可鉴!”

吴明眉头紧锁,忧心忡忡道。

“先生,如今这局面,让我想起了前朝王安石变法。

王荆公一代人杰,其法本意亦是富国强兵,然则推行不当,用人有误,最终功败垂成,反令朝政更加糜烂,党争愈烈。难道我等今日,也要重蹈覆辙吗?”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

“但属下以为,先生变法,与王荆公不同!

我大明时至今日,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足以去疴!若不变法,则国库空虚,边备松弛,民不聊生,内有豪强兼并,外有倭虏环伺,国势日颓,终将不可收拾!

先生之举,乃顺应时势,不得已而为之,更是不得不为!”

杨帆静静听着,脸上露出复杂的笑意,他缓缓摇头。

“顺应时势?不得已?吴明啊,你看得还是浅了些。”

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这禅房的墙壁,看到那紫禁城深处的九五之尊。

“陛下心里,比谁都清楚。

这大明的症结,不在赋税轻重,不在倭寇鞑虏,甚至不在严家父子……而在于,这朝廷运行的根子上。”

他声音压低,带着一种洞察本质的冷冽。

“自永乐朝设内阁,代天理政,票拟批红,权柄日重。时至今日,天子虽居九重,然政令之出,多经内阁之手。陛下……陛下很多时候,并非不想做事,而是难以直接出面做事!

一动,则牵动整个文官体系,掣肘重重。

这才是真正的难处!”

吴亮若有所悟,接口道。

“所以……所以裕王殿下监国,设立内阁枢密台,本是欲分内阁之权,直接辅佐殿下理政?”

“初衷或许是好的。”

杨帆叹了口气。

“然则陈以勤陈大人,虽是正人君子,学问精深,但他……他依旧跳不出这文官体系的窠臼。枢密台看似另起炉灶,实则换汤不换药。

依旧是一群士大夫在议事,如何能真正撼动那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如何能改变这运行了二百年的规矩?”

吴明急切道。

“那陛下为何不……为何不直接下旨?譬如那严家,罪证难道还少吗?陛下若雷霆一怒,下诏擒拿,岂不干脆?”

杨帆和吴明对视一眼,同时露出苦涩的笑容。

杨帆摇头道。

“若能如此简单,陛下又何须隐忍至今?治国非是江湖厮杀,可快意恩仇。严党经营数十年,党羽遍布朝野,门生故吏充斥要害。

一旦下诏动手,若无十足把握,顷刻间便可能引发朝局剧烈动荡,甚至……甚至逼得狗急跳墙,酿成不忍言之祸事!陛下……赌不起,这大明朝,更赌不起。”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

“故而,陛下需要我们在积弊暴露出来!去年的宣大之战,为何能胜?

今年的舟山之战,为何能捷?正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一击而中!

陛下需要看到我们的成效,需要抓住确凿的实证和有利的时机,方能顺势而为,雷霆出手!”

吴明吴亮闻言,眼中闪过明悟,但随即又被更大的忧虑所取代。

杨帆脸色沉凝,继续道。

“若我所料不差,张叔大一走,张雨、赵贞吉等人,很快便会推出他们的‘新政’。届时,恐非复归圣道,而是……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