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升任左相,权倾朝野(3 / 5)
书省右丞相胡惟庸面含微笑,身边簇拥了一群的官员,而今的胡惟庸俨然是朝中文官的主心骨,武将那边则以徐达为尊。
不过徐达为人低调谦和,武官们也知道徐达的脾气秉性,所以也没有人去烦他。
不多时,奉天殿大门打开文武百官入殿,朝拜君王,例行的礼节结束,便开始议事。
朱元璋高声说道:“我大明各处的黄册编写,已经完成了快半年,去年曲阜与晋江县的赋税情况咱也看了,‘摊丁入亩’之法,乃是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咱决定在其他行省陆续推开。”
摊丁入亩这事情,从洪武六年的时候由杨帆提出来,而今洪武十年了,才有了两个成功的试验区。
偌大的帝国要推行新政,何其艰难?强如洪武皇帝,也得四年才能落实到这一步。
户部尚书楼覃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若要推行新政,以山东曲阜、福建晋江县为中心,向山东省、福建省推行,而其他的行省也先设立一地推行,待有了经验,有了成手官员后再推行到全省,最为妥当。”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按照你的办法,想全国推开‘摊丁入亩’,少说要三到五年时间,太慢了。”
楼覃苦笑,就听一边的吏部尚书詹同站出来,道:“陛下,臣赞同楼尚书的建议,‘摊丁入亩’之法是好的毋庸置疑,但凡事讲究循序渐进,在一省内选择一地开展此法,等相关的官员有了经验,再推广到全省,事半功倍,这样更加扎实。”
朱元璋背着手,来回踱步:“那詹同你说,到底要多久?给咱一个时间。”
詹同犹豫了片刻,说道:“臣认为,至少五年。”他可不敢打包票,万一朱皇帝让他全权推行此事,到了时间却没有完成,这罪责谁来担负?
朱皇帝哼了一声,道:“好啊,一口气给咱推到五年之后了,胡相,你是中书省之首,你来说!”
胡惟庸本来没准备说话,但是朱元璋问到了他的头上,胡惟庸也不好继续装死。
胡惟庸斟酌了片刻,说道:“陛下,臣认为推行新政重在稳扎稳打,不宜操之过急,所以四年到五年左右,很合理。”
朱元璋瞥了胡惟庸一眼,道:“胡相当年任太常寺卿的时候,咱记得你可是雷厉风行,怎么当了丞相,反而婆婆妈妈的?”
随即,朱元璋清了清喉咙,一挥手道:“中书省左丞相之职不可一直有空,胡惟庸任右相期间,尽职尽责,今日提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相!”
胡惟庸的神情从错愕、惊讶,到狂喜只用了一瞬间,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道:“臣胡惟庸,谢陛下隆恩浩荡!臣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说道:“胡相请起,咱的话还未说完呢,中书省右丞相,由汪广洋接任,即日起,汪广洋从广东调回京城!”
文武百官的神情极为精彩。
徐达、汤和、李文忠等重臣表现得很平静,似乎早就料到会有今日。
陈宁、涂节、丁玉、冯冕等胡惟庸的铁杆拥趸无不是神情振奋,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胡惟庸当独相的时间不短了,可是一直是中书省右丞相,而不是左丞相。
今日,胡惟庸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至于汪广洋?
谁不知道,汪广洋已经病入膏肓,没几天好活了?朱元璋让汪广洋担任右丞相,就是一个摆设罢了。
就算汪广洋能回京,以他那身子骨,也是一吉祥物,中书省还是胡惟庸的天下。
李存义的神情很是微妙,有些妒忌,还有些畏惧,五味杂陈。
朱元璋笑着挥挥手,道:“胡相,这推行‘摊丁入亩’之法的事情,咱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