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奏销制度(3 / 4)
一个重要方面。
朱元璋眉头紧锁,脸色随着不断浏览,倒是缓和了不少。
杨帆并非刻意要顶撞他,抨击他设立的财政制度,相反,杨帆有的放矢,一条条,一句句皆为真材实料,没有仔细研究过大明的财政制度,没有深刻的思考,是写不出来的。
朱元璋越看越惊讶,惊讶杨帆这小子不声不响,肚子里却有韬略乾坤。
不过财政制度干系甚大,牵连着整个大明的现在与未来,他不可能凭着杨帆这一封奏疏,就盲目地改变国家的财政制度。
啪!
朱皇帝合上了奏疏,颜希哲见状来了精神,等着朱元璋惩治杨帆。
胡惟庸等也怀了一样的心思,岂料朱元璋说道:“这封奏折晚一些咱会给中书省送去一份,中书省各官员必须仔细研读讨论,再给咱上奏,退朝!”
就这样?
颜希哲愣在原地,朱元璋既没有训斥杨帆,也没有惩治杨帆,便退朝了?
胡惟庸深深地看了一眼杨帆,那眼神里有惊讶,有杀意,还有浓浓的忌惮。
如果说,之前胡惟庸对杨帆还只是厌恶的话,现在胡惟庸对杨帆,则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大明的财政制度涉及大明的根本,瞧朱皇帝的意思,似乎对杨帆的奏疏感兴趣,有些认可。
长此以往,杨帆的权柄岂不是会与日俱增?早晚威胁到他胡惟庸的地位!
杨帆,绝不可留!
皇宫,武英殿内。
朝会散去后,朱标跟随朱元璋一路来到了武英殿,朱标在这儿详细看完了杨帆呈递的奏折。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点头,待看完之后,朱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你觉得杨帆的办法,如何?”
朱元璋负手而立,望着武英殿外的天空,说了一句。
朱标犹豫了片刻,说道:“儿臣跟着父皇一起处理了几年政务,于政务方面,儿臣自信得心应手,可是这财政方面,儿臣不擅长,杨帆所写的奏销制度繁杂而完善,故儿臣还要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办法的好坏。”
朱元璋笑了,他的长子与他一样,都是在财政方面天赋不高,不过朱元璋虽然财政没有天赋,但其政治嗅觉极其敏锐。
“依咱看杨帆的办法好与不好还在其次,重点是,奏销法可以将权力更加集中于朝堂,掌控在咱手里!”
朱元璋从登基之后,就琢磨将丞相制度取缔,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杨帆这办法,正中了他的下怀。
朱标闻言恍然大悟,不过旋即朱标就疑惑的问道:“既然此法合父皇的心意,为何刚刚在朝会上,父皇没有立刻答应杨大人的建议,推行‘奏销法’?”
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咱要是立刻答应,杨帆那小子说不定多么得意,尾巴翘得老高,这臭小子胆子越来越大,而且颜希哲说的有些道理,财政制度关系着整个大明的安危,不能轻易改变。”
想到杨帆在朝会上的嚣张模样,朱元璋是越想越不爽,但是抛开个人情绪,他明白杨帆的办法目前看来能相助他集权。
朱标露出笑容,为杨帆说了句公道话:“父皇,这封文书非一朝一夕间能写得出来,杨大人身在牢狱,却心系朝廷社稷,殊为难得啊。”
他虽然对杨帆今日大胆的举动有些埋怨,但对杨帆的秉性与忠良,极为赞赏。
朱元璋负手而立,没好气的说道:“在牢狱里都不消停,整日就会给咱找事,这新的财政之法要实行,又是一番闹腾。”
朱标含笑,问道:“听说杨帆下了朝会便回了亲军都尉府,父皇,要不要让杨大人出狱?”
朱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