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南朝天子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是(4 / 4)
可是无论怎么想,他们都知道决定权在摄政王手里。
朱寅将一切尽收眼底,知道火候已到。他抬手,示意肃静。
“二位不必再争。”他声音沉稳,带着决断,“方祭酒所言,顾全大局,体恤民生,吾感同身受。米侍郎所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视全场:“然,今日之大明,已非昨日。北朝有北朝之困,南朝有南朝之难,西朝…亦有西朝之志。吾与陛下之意,甚为明确:凡我汉家疆土,绝不容外族践踏!无论是蒙古鞑子,还是南方的缅甸蛮夷,西方的色目胡人,皆是我大明之敌!”
此言一出,定下了基调——内部纷争暂放,一致对外。
百官听到这番话,都不禁为之倾倒。
摄政王之公心,可昭日月!
“故此,”朱寅继续道,“北朝‘划江而治,共御外侮’之议,为华夏大义,吾敢不赞同但此非北朝施恩,乃势之必然。南朝不会在蒙古虎视、西线未明之际,行北伐之事,徒使渔人得利。”
方从哲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获得了“暂不北伐”的承诺,缓兵之计已成大半。
“至于西朝庆帝,”朱寅看向米万钟,语气缓和却坚定,“庆帝雄才大略,吾素来钦佩。东西结盟,共伐北朝。然,北朝毕竟奉万历正朔,若我南朝与西朝合兵攻伐,岂非坐实了‘引外衅而害宗邦’之罪名且若北朝急溃,蒙古乘势南下,荼毒汉家百姓,西朝和南朝谁能出兵抵御届时,局面恐更难收拾。”
“故吾之意,”朱寅最终裁决,“南北暂且息兵,各自安守疆界,全力应对外患。西朝与北朝之恩怨,乃尔等之事,我南朝不便插手,亦不会允诺借道或联合出兵。三方皆乃朱明之后,血脉相连,可互通商贸,以纾民困。待异族之患平息,天下归属,自有天命耶!”
朱寅一番话,滴水不漏。既给了北朝想要的暂时和平,避免了两面树敌;又拒绝了西明的直接军事同盟,维持了南朝的道义,又不拒绝支援西明。
他高举“抵御外侮”的大旗,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并留下了“互通商贸”和“未来天命”的活口,为日后局势变化预留了空间。
让人根本没话反驳。
方从哲深深一揖:“殿下深明大义,臣必当禀明天子。”他已经完成了一半使命,接下来就是让南朝对北称臣的大义了。
米万钟对朱寅的话也没有失望,他听出来朱寅有援助本朝之意,说道:“殿下高瞻远瞩,外臣佩服。谢殿下念西朝同属大明一脉,不吝雪中送炭。”
朱寅颔首:“自然。咱们三明同存于世,那是大明的家务事,我华夏之内政也。关起门来可以打生打死,各显神通。可一旦对外,那就应该团结一致,搁置争斗。”
方从哲眼见朱寅亲口许诺暂时不出兵北伐,缓兵之计是有了,就趁机抛出第二个任务:
“国主陛下,吴王殿下,自古以来,我汉家皆以孝治天下,以礼定尊卑。此乃九州之纲常,王道之伦理也。是以,天有日月星辰,人有君臣父子也……”
“国主,乃天子之长子。大明天子,乃国主之父也。是以南朝自然是大明之儿国子国,位同臣属藩篱也。”
“臣此来,请国主陛下和吴王殿下,顺天应人,遵循人伦大道,定南北为君臣、父子之国!”
“哈哈哈!”朱寅闻言大笑,“好个君臣、父子之国!南朝天子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是儿皇帝!”
“北使,你过分了!”
……
ps:今天就到这里啦。明天尽量大章节更新。蟹蟹,晚安。求月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