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南朝天子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是(2 / 4)

加入书签

,改称为“南朝国主”。

方从哲到了南京,看看依旧繁华如烟的南京,看到生气勃勃的南朝,对自己此行的任务有些信心不足了。

朱寅这种人,真的会答应这种议和条件

难呐。

住在会同馆的方从哲,不禁忧心忡忡。

同样被安置在会同馆的西明使臣米万钟,此时也心中忐忑。

来到南京后,他敏锐的发现,南明的稳固和强大,远出之前的预估。

朱寅更是个绝世枭雄。

和南明结盟互助,虽然是他出使的目的,可将来只怕是敌非友,难以共存啊。

可是眼下,朝廷东边是北明,西边是色目人的大军,北方是瓦剌蒙古,南边是已经吞并吐蕃诸部的吐蕃国,可谓四面强敌!

尤其是西边色目人的汗国,兵强马壮、火器犀利,是个大大的强敌,陛下亲率大军应对,这才稳住了阵脚,可也无暇他顾了。

朝廷需要一个强大的盟邦,牵制北朝和图谋西域的吐蕃。

说起来,朱寅还和陛下有仇。先帝就是在朱寅兵临城下之际,投缳自尽的。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眼下还有比南明更合适的盟国吗

没有了。

这次谈判,不但要结盟,还要争取南朝的支持!

……

今日的朝会,气氛格外不同。

因为摄政王要当廷召见北朝、西明使臣,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谈判。

皇帝听政,吴王临朝。朱明三家,共聚一堂。

自古从未有之事,竟出大明!

大殿内外,百官依班序立,肃静无声,唯有殿外廊下偶尔传来的清脆钟磬声,划破这令人窒息的宁静。

泰昌帝高高坐在宝座上,有点心不在焉。

御座之前,设一紫檀雕螭纹大座,南朝摄政王朱寅端坐其上。

朱寅一身亲王的常服,手持玉圭,目光炯炯的看着两名使臣。久居人上的威仪,以及掌控南朝军政大权的沉稳气度,令满殿文武不敢直视。

所有人都随着摄政王的目光,聚焦在丹陛之下,分左右站立的两名使者身上。

左侧者年约五旬,面容清癯,身着正四品文官常服,浆洗的挺括发硬的云雁补子,正是北明国子监祭酒、北朝使臣方从哲。

他神色沉静,眼帘微垂,仿佛脚下金砖上的云纹蕴含着无穷哲理,唯有微微抿起的嘴角,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右侧者同样气度不凡,略年轻几岁,乃是西明庆帝朱帅锌麾下重臣、礼部侍郎米万钟。他顾盼之间,神采飞扬,与方从哲的沉郁很不相同。

西明据西域而立,锐意进取,他此来南京,便是要携西明大破哈密之余威,联南制北。

“上国使臣方从哲,拜见国主陛下,见过吴王殿下。”

方从哲身子站的笔直,只是拱手行礼。而且自称上国使臣,称呼泰昌帝为国主。

他代表的是身为君父的北朝,怎么能跪拜泰昌帝和朱寅

米万钟扫了方从哲一眼,则是跪下道:“外臣米万钟,拜见陛下,拜见摄政王!”

朱寅对这方从哲的失礼不以为意。泰昌帝朱常洛更是不在乎,他此时正在思索一道数道题目。

群臣中虽然有朱寅的心腹大臣不满,可朱寅没有表态,他们也不能贸然指责方从哲。

“二位使臣远来辛苦,”朱寅开口道,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北朝太上皇与西朝庆帝,遣二位至我南京,共商天下大势,吾心甚慰。且将国书呈上,道明来意吧。”

按照礼制,北朝为“正统”,方从哲先行一步,他整了整衣冠,手持笏板,趋前躬身:

“臣,大明国子监祭酒方从哲,奉天子之命出使。天子深知,往昔父子兄弟阋墙,致使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