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在下顾宪成,见过戚大将军!”(2 / 5)

加入书签

朝头上的一柄利剑,隔着长江压得南朝喘不过气来。

江南很多人都被饮马长江的北朝大军吓到了。尤其是南京朝中那些暗中串联铲除朱寅、心存异志的官员,在这雄浑的北朝大军面前,更是坚定了“清君侧、除朱寅”的念头。

人的名、树的影。戚继光一到扬州,很多反对朱寅的人都好像有了靠山。

名将戚继光和二十万大军,就是他们的底气!

此时此刻,瓜洲渡北军大营中军帅帐之内,讨逆大将军戚继光居中而坐,帅案上堆满了令箭筒、兵册、粮簿。

老将已经六十八岁,可看上去仍然很是硬朗,虎老雄风在,威严令人不敢逼视。

顶盔掼甲的诸将雁行一边排座两行,左首并排的位置坐着监军太监殷元禄。

殷元禄本是司礼监排序第四的秉笔太监,实打实的大珰权宦。他是郑贵妃的死党,被派来当监军,当然是制衡戚继光了。

今日之所以军议,是商量渡江之事。渡江准备即将就绪,船只、浮桥差不多了,十日之内就能大举过江。

虽然长江有叛军的巨舰,可叛军水师的兵马并不多,很难挡住十几万大军过江。

“大将军。”身穿华丽蟒袍的殷元禄,一脸矜傲之色,“俺还是以为,大军应该把主渡方向,放在泗源沟!那里的江面只有八里宽,最窄!距离南京也更近。可大将军执意要在瓜州渡江,俺属实不解。”

戚继光石雕般冷峻的脸露出一丝笑意,冷电般的眸子瞟了大太监一眼,“殷公公只知道泗源沟的江面窄,却不知道泗源沟的对面缺乏平地和城池,我军过江之后,两万骑兵都难以上岸,更无驻兵之城。”

“瓜州则是不同。以十一月的风速和水速,大军从瓜州渡江,就能直接到镇江。我军可以先下镇江,然后以镇江城为根基,再西征南京,大军两日必到南京城下。”

“虽然慢了两日,却是更加稳妥!殷公公不要忘了,我军战兵加民夫将近二十万人,还有几万匹战马、几万头骡马、十几万石粮草。如今整个南方又都已附逆,大军一过江就是在敌国打仗,若没有一座大城驻扎,能行么很容易被叛军所趁。”

总兵麻贵附和道:“大将军说的在理。殷公公,我军兵马太多,南方各省又都反了。过江后当然是要先占一座城,作为大军后方根基,然后才能从容调度。镇江城就很合适!大将军在瓜州渡江,最为稳妥啊。”

刘綎、李如柏等将领,也纷纷附和戚继光,说在瓜州渡江最为妥当。

殷元禄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可他也不能反对众议,也不敢和军中威望极高的戚继光继续唱反调,只能微不可闻的冷哼一声。

实际上,他倒不是不想在瓜州渡江,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彰显自己的监军地位罢了。

也是一种试探。

事实证明,他这个监军在军中的分量远不如戚继光,诸将唯戚继光马首是瞻,这是好事么

当然不是。

殷元禄当即决定,是时候弹劾戚继光跋扈了。今天夜里,他就要写秘奏给娘娘,详奏戚氏挟裹众意、笼络诸将、邀买军心等事。

戚继光淡淡扫了殷元禄一眼,心中雪亮。他也懒得和这个私心自用、贪得无厌的监军大珰啰嗦,直接下令道:

“斥候回报,朱寅已经到了岳州,距离南京只有十多天距离。我军一定要赶在朱寅回南京之前,渡江攻占镇江!十一月下旬,必须渡江,不得有误!”

“遵命!”众将站起来,雷鸣般的应答。

戚继光大手一挥,“诸将加紧督办船只、浮桥,尽快完工!按期不能完工者,斩!”

散会之后,山东总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