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在下顾宪成,见过戚大将军!”(1 / 5)

加入书签

第457章 “在下顾宪成,见过戚大将军!”

十月三十,朱寅率军离开四川。

朱寅临走前,设置固定的提督官职,宣布新的爵位制度。任命熊廷弼为四川提督,统帅四川卫所、营兵。四川总兵刘承嗣、都指挥使高折枝,俱受熊廷弼节制。

同时,以熊廷弼平定川西有功,代皇帝封其为智勇男。熊廷弼由此成为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第一个获封男爵的人。

朱寅在被废除后收为朝廷官地的永宁土司辖区,给熊廷弼实封土地五里。这五里地从此以后就是熊庭弼的男爵封地,使用权世代属于熊家,但所有权仍然在朝廷。

其实就是实封。只不过名义上封地所有权属于朝廷而已。但因为封地所有权法理上属于朝廷,所以熊家世代只能使用,不能出售、转让,也无法扩充封地,除非爵位升迁。

明朝五里方圆,也就是后世七平方公里,还没有一个村大。这就是朱寅给男爵定下的封地标准。这个标准,比周朝的男爵封地,可是小的多了。

朱寅在传统的土司领地封建汉家贵族,当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军心、奖掖功臣。此举能分化瓦解当地的诸夷部落,促进汉化。也有利于将来推行彻底的改土归流。

华夏疆土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化史。西南地区也是农耕地区,只有高度汉化才能移风易俗,改革落后的部落农奴制度,提高生产力。

为了加强熊廷弼的兵力,支持蜀王在四川稽查人口,朱寅又拨出靖海军三千,驻扎成都、镇守蜀地。

有熊廷弼一万兵马和三千靖海军,朱寅终于能放心离开蜀地了。

随朱寅东归的除了两万明军,还有七百宗军。朱寅自己兼任宗军帅,直接掌握宗军兵权。

王师凯旋东归,还槛送奢崇明、安邦彦两个叛军首领,就这么站在囚车里,一路拉着示众,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却又偏偏死不了。

宁清尘还在四川招募了一百多个医学苗子,一起带着回京。

三万猓猡战俘也被带回南京。朱寅根本不放心把这么多桀骜不驯的猓猡叛军战俘留在成都。

他将三万战俘带回,还有一个目的:到时用船运往缅甸,编为攻缅的先锋,当炮灰!

战死的俘虏,就当是为叛乱赎罪了。立下战功后活下来的战俘,就正式编入明军,为大明而战。

朱寅可没有优待战俘的好习惯。

跟着朱寅东归的,还有淑宁郡主。

……

扬州。

与镇江一江之隔的瓜洲渡,江边水寨连营十里,旌旗如林,人喊马嘶,气势雄浑,足以令风云变色。

仿佛就连滚滚江水,浩浩秋风,都在遍布江岸的北朝大军之下,变得微不足道了。

这就是号称二十万的北朝南征大军!

其实战兵根本没有二十万。真正的明军披甲只有八万,还是从九边、京畿、北方各省东抽西调凑出来的兵马。

但八万明军甲兵之外,还有四万多编入辅兵的日军战俘。这四万倭寇战俘,设为明军编制,旗长以上各级武官全部是明军担任。

然后,编为九个独立的营头,每营五千人,再将各营分开编入左、中、右三军。

讨逆大将军戚继光用这个法子,既能利用倭寇当耗材,又能牢牢控制倭寇,让重新武装的倭寇根本无法反抗。

若是加上这四万多倭寇战俘,南征明军的战兵就有十二万五千人。再加上几万民夫、船夫,说是二十万大军也不过分,听起来的确很吓人。

北朝大军到扬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只是因为缺乏船只才没有立刻渡江,却如同悬在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