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朕命诸卿,投降大明!”(3 / 5)
。
胆子这么大,他当然很难活。终于跳水自杀。
高攀龙个人道德水准很高,真如他诗中说的“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孙承宗闻言,放下茶盏,接口道:
“存之兄所言,‘正心诚意’乃为政之基,在下深以为然。然愚以为,时局危殆如累卵,仅凭道德感召,恐缓不济急。”
若说高攀龙更在意思想上的正人心,那么孙承宗更在意现实中的成实务。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而两人恰恰为挚友。
他目光炯炯,“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治国理政,须明法度、核名实、兴屯田、通漕运、强武备。使民有恒产,兵有饱食,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惟此,方能根基稳固,王道施行,外御强敌,内抚黎庶……”
孙承宗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穿透力,他更关注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朱寅听二人各抒己见,眼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点头缓缓道:
“二位兄台所言,或重心性之本,或倡事功之用,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比如阴阳相济,皆为圣贤大道不可或缺之双翼也。”
他看向高攀龙,高屋建瓴般侃侃说道:
“存之兄忧心道德陵夷,实为洞察根本。无内圣之基,外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心不正,则法令愈繁,奸弊愈生。教化之功,润物无声,看似迂缓,实乃长治久安之基石。正人心,厚风俗,使天下归仁,此乃根本大计,在下深以为然。”
他又转向孙承宗,同样肯定道:
“稚绳兄强调实学,实政,更是切中时弊。《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若民生凋敝,仓廪空虚,武备废弛,纵有尧舜之心,亦难行仁政于天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实政。明法度以制奸邪,励殖产以实仓廪,整军备以慑夷狄,此皆外王之筋骨,不可或缺。”
朱寅站起身,一双慧眼目光迥然,语气沉凝而铿锵:“然则,心性与事功,内圣与外王,犹如身与魂,刀与锋,岂可割裂王子倡‘知行合一’。心性乃事功之魂,事功乃心性之用。”
“无仁心之实政,易流于苛酷,如秦之暴法;无实政之仁心,则易沦为空谈,如魏晋之清议。”
孙承宗和高攀龙向来为友,可也经常争论。朱寅的话他们当然清楚,可孰轻孰重,谁主谁副,他们却又莫衷一是。此时听到朱寅言及此处,知道今日便可了结一桩辩论,都是肃然聆听。
朱寅完全不像个十六岁的少年,句句老气横秋,字字苍音龙钟。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存之兄正心诚意之教,乃铸魂立本。稚绳兄务实求效之策,乃强筋壮骨。二者交融,方能使仁政有根基,实政有灵魂,绝不可偏废,亦不可缓急有别。在下有一句市井俗话概括,便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孙承宗和高攀龙听到这句话,虽然觉得的确俚俗,可却极其精当,很有大俗而雅之妙。
光听朱寅这番话,就知道稚虎先生的确学识渊博,天生宿慧,大有真知烁见,不输当世大儒。
朱寅坐下来,摸摸案上的虎牙化石,“譬如眼前抗倭,既要整肃军纪、筹运粮秣、修葺城池,又要抚慰流民,宣谕朝鲜百姓,凝聚同仇敌忾之心。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方是克敌制胜,恢复东国之道啊。”
一席话毕,堂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孙承宗眼中锐利的光芒柔和下来,流露出深深的思索之色,他重重颔首道:
“在下谨受教。心性为体,事功为用,体用相济,方为大道。在下愿于实务中,体察仁心,以实学践履圣人之道。”
高攀龙则面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