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3 / 5)

加入书签

餉,常年无功,最后还不是羽而归,任其自立”

“倭寇比之安南如何国初精兵强將,比之今日承平之兵又如何若是大军入朝,万一不幸大败,我等如何向皇上、向天下人交代”

“以守为攻,確属上策。”

户部尚书杨俊民板一扬,语气坚定的说道:

“不错!大军出境远征,万万不可!朝鲜国王奏本说的分明,朝鲜八道几乎尽失,城池、粮仓都在日军之手,残余的朝鲜兵尚且缺乏粮草,还指望朝廷救济他们,哪里能供应朝廷大军”

“若是大军入朝,还要从关內辗转运输粮草,辽东的粮草远远不够!如此一来路途遥远,消耗有多大怕是倍於西北之战!”

“朝廷如今不是没有钱粮,十几万大军的军餉粮秣,一个月內户部就能备齐。可难道朝廷就不过了吗哪里不钱!”

“西北打的不错,朱寅还算省钱,但也了將近两百万银子。皇上的山陵、西六所的宫殿、宗室的俸禄、官俸军、賑济灾民、修关城,还有孝敬宫里每件事都要大钱,国库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打了这一场大战,就是贏了,好几百万银子趟水般出去,国库里也会穷的跑老鼠。青黄不接之际,再有大事怎么得了难道要下旨加征赋税万一大败,那就更不必说了。”

“本官代表户部,也赞同以守为攻,中日议和。”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世达抚须点头道:

“议和是对的,起码先占了一个稳字。若是不议和,出兵少了不行,出兵太多耗费太大,兵马一动就是大把银子,横竖都是亏。”

大理寺卿孙不扬却是摇头道:“诸位相公,议和绝非上策啊。倭寇向来贪婪凶狠,畏威而不怀德,怎么可能不经大军征伐,就乖乖就范”

“据说那日本国王十分囂张,狂言要做中原之主,这与契丹、女真、蒙古何异自古以来,中国和异族议和成功,有不经苦战的么”

“倭寇十几万大军压在朝鲜,虎视耽,议和反增其囂张气焰,轻视华夏。堂堂天朝王师,何如征伐之”

刑部尚书萧大亨立刻附和孙不扬道:

“是极,是极。皇明有两百万大军,投鞭断流,何惧区区日本堂堂华夏,向称中国,无知岛夷也敢分庭抗礼还说什么中日议和,难道中央之国,与岛夷相提並论、等量齐观不成”

“谭纶说,“有文无武是迁儒,有武无文是匹夫”,但教我等不做迁儒,自然武德充沛。”

石星皱眉道:“大司寇,大廷尉,日本虽是尔小国,却不易以武胜之!”

“当年就有人说:倭寇勇而,不甚別生死,而东南素来缺乏悍勇精干、武力之士,兵將一闻寇至,即各鸟兽窜,望风奔溃。”

“皇甫曾写诗说『岛夷日本称最雄,首拇两瞳。乘舟截险洪涛中,跳梁若蝶聚若蜂。揭竿烈炬耀日红,攻城掠邑谁婴锋』。”

“难道皇甫游等人,都是在涨倭寇志气,为倭寇张目吹捧么”

“这等倭寇,有十几万人在朝鲜。要想战而胜之,岂能如此简单”

李世达嘆息一声道:“唐顺之当年亲自抗倭,对倭寇很是熟悉,他经常感嘆:我军一闻倭至,如浇冷水,顏色可怜,纵不便走,股已先怀“

“至於倭寇,谈笑饮食,大海上若履平地。而我楼泊近岸,日遇海风则头捍目眩,夜闻潮则耳聋心惕。倭有过藐我之气,而我无吞倭之气,未战而索然也。”

“这並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当年抗倭先贤之共识。日本虽小,实难易胜。

“大明说是有两百万大军,可又能抽调多少精兵强將,去朝鲜与倭寇打仗九边防线还要不要了”

孙不扬、萧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