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2 / 5)
贯也没有立刻发表看法。他的想法和王锡爵一样,也是要先看看风向。
石星又问赵志皋道:“赵阁老以为如何”
“我朝不宜劳师远征。”赵志皋神色凝重的说道,“倭寇之凶悍,世宗朝时几乎茶毒半壁,祸害甚烈。那时,倭寇最多一股也只是数万人,其中还有很多沿海奸民,不是真倭。可即便如此,也还闹腾了多年,糜烂数省。”
“如今,他们光在朝鲜就有十几万大军。据说都是倭王亲自选调的精兵强將,绝非当年各自为战的倭寇可比。如此强敌,朝廷若是劳师远征,风险有多大”
“和日本在朝鲜大打出手,肯定是不成的。万一大军有个闪失,我等就是朝廷的罪人,自尽谢罪也於事无补了。若是能中日议和,那自然最为稳妥。”
“从山海关到登州、莱州,设置为新的一镇,专门防御倭寇。沿山海之险要,加固堡垒、增设炮台,调集全国精锐轮番驻守,严阵以待。以守为攻,方为上策。”
王锡爵听到次辅这话,神色阴沉了一些。他早就知道赵志皋是主和派,可此时听到赵志皋当眾表態,心中还是不喜。
这个赵志皋,真是之前被倭寇嚇到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和和和,日本国都快灭了朝鲜、打进辽东了,他们就算接受议和,又会有多大的胃口
张位也点头道:“次辅所言,確是老成谋国。劳师远征和十几万倭寇在朝鲜大打出手,其中风险之大,万难蠡测。自古以来,中原数次出师高丽,多少男儿埋骨东国”
“大战一起,要消耗多少钱粮,杀伤多少人命若是能议和,让日本退兵,自然是上策。”
石星顿时大受鼓舞,说道:“两位阁老也赞同议和,可见议和可行,这以守为攻之策”
兵部左侍郎宋应昌忍不住打断道:
“大司马之言,阁老以守为攻之策,下官都不敢苟同。东瀛日本跨海而来,处心积虑,不惜开罪大明,十几万大军攻占朝鲜,可见其狼子野心,绝非空谈议和就能退兵。”
“就算要议和,也只能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做过几场,打掉了它的威风,掐灭它的野心,让它知道大明威不可犯,这才能真正议和。若是大军不入朝,人家凭什么议和呢难道就凭使者的三寸不烂之舌么”
礼部尚书罗万化摇头道:“宋少司马所言,並非没有道理。可倭寇在朝鲜有十几万大军,真是蔽日浮海而来,我朝要出动多少兵马,耗费多少钱粮,才能战而胜之难吶。”
“万一未胜先败,岂不更教东瀛轻视到那时再要议和,就更麻烦了。”
“是以本官以为,还是以守为攻之策最为稳妥,应该中日议和。最起码,要先好好谈。实在谈不拢,迫不得已再打。”
“毕竟,日本也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
石星道:“大宗伯说得好。日本是太祖钦定不征之国,朝廷和他们议和,那是对他们的赏赐和宽宥,不是怕了他们。”
朱寅听到这里,不禁暗自摇头。
一个坚持主和之人,却来担任兵部尚书。
但主和派一定错么当然也不是。这些古人没有上帝视角,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不像穿越者这么“洞察一切”。
明廷之所以最终决定大军入朝远征,是因为確定了日本的野心是真的想占领中国。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被狂妄至极的日本逼的无法再保守。
秀吉太狂,野心太大,完全不循常理,错判了明朝的真实国力,逼的明朝打了一场影响东亚格局的战爭。
吏部尚书孙道:“兵危战凶。我皇明自永乐征討安南之后,未曾出境远征。诸位还记得安南之战么劳师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