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小师弟(3 / 6)
其父也是监生出身,在老家做著不入流的典史,也算官宦子弟,家境富裕,
但並非大富大贵。
林蔚虽然是典史之子,但为人热情,性格爽朗,看得出来是个不错的人。
朱寅跟著林蔚,在偌大的国子监学宫走了好一会儿,穿过一个人工湖,这才来到了一座殿堂前。
正是四厅之一的典簿厅。
典簿厅掌管文书、学籍、度支,类似后世的档案室兼財务室。
典籍厅的主管是从九品的典籍使,虽然是最小的官,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
所以,典籍老爷肯定不会鞠躬尽的在典籍厅办差。
別说身为官员的典籍使了,就是他的副手,只是一等吏的副使,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接待朱寅的,宽敞典雅的厅堂中,只有一群办事书吏。
这些书吏一个个翘著二郎腿,在书案后面喝茶打屁,谈笑风生,案几上还摆著博山炉,焚著价值不菲的沉香。
这些书吏连秀才都不是,但因为是关係户,得以在此稳坐钓鱼台,每月旱涝保收、雷打不动的支取一份钱粮。
真就是铁桿庄稼一般。
“什么事”一个带著四方平定巾的青衣书吏抬头问道,一脸不耐烦,“谁让你们进来的,嗯”
林蔚很是热心,主动替朱寅说道:“诸位书记,这位小师弟是来报到入学的新生.“
书记,是对这些书手的尊称。
那书吏大喇喇的说道:“这么小的孩子入学,也不知道了多少银子,可会读全千字文。”
他懒洋洋的站起来,抽出案上的笔,胡乱的在砚台中一点,左手抓过一本发黄的簿子。
但是呢,他就是摆了个架势,也不问朱寅,也不动手写字,只是神色古怪的微笑。
林蔚刚要提醒,朱寅就袖出一块三钱的碎银子,笑道:
“书记辛苦了,这大早上的就操劳公务,实属不易。”
那书吏的笑容顿时真诚起来,神色微微讶异的看了一眼朱寅,目光带著一丝激赏。
这么小的孩子,如此精通世故,难怪这么早就来国子监读书。
要么就是天生聪明,要么就是家教好。
“小公子,请出示学籍文票和监生牙牌。”这书吏不著痕跡的袖走了三钱碎银子,语气温和的说道。
朱寅往后招招手,书童康熙就赶紧呈上文票和牙牌。
那书吏眼见朱寅还带著一对体面的书童,脸色就更好看了。
他接过文票和牙牌看了一会儿,就刷刷的下笔登记在案,然后用钥匙打开抽屉,取出盖好典籍官印的空白文书,写了朱寅的档案。
最后,他又在朱寅的文票上盖了条记,再还给朱寅。
“小公子,这就妥了。你再去崇志堂,找齐学录。齐学录自然会安排你。”
朱寅道了谢,就跟著林茂去崇志堂。
路上经过一个宏伟的藏书阁,周围以水池环绕。林蔚指著藏书楼道:
“那就是南雍的御书楼,藏书极丰。《永乐大典》当年就是在那里编写的。
稚虎小师弟,你要是借阅藏书,就可去那里。”
朱寅懂了,知道是国子监的图书馆。这么大的图书馆,可知国子监的底蕴了经过藏书楼,又穿过两道门,就看见了一大片灰墙黑柱的高大建筑。
最中间最高大的就是彝伦堂。
彝伦堂是国子监的正堂,很是宽敞雄伟,但平时不开放,乃是皇帝亲临国子监之时的御讲课堂,属於天子讲堂。
届时,皇帝亲自在彝伦堂讲课,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