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3 / 4)
为他们拥有强盗的本性,也因为他们要是不南下劫掠,碰到严冬或者别的天灾,甚至都有可能死九成的人口,因此,他们势必会南下劫掠,如此一来,大宋肯定要防止此事发生;
二来,大宋要将国都从东京搬到北京,那关宁锦防线可就成了拱卫新都的第一道咽喉要道。若这道防线有失,北方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便能顺着辽西走廊直扑北京城下,届时新都危殆,大宋社稷亦将倾覆。因此,这防线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大宋国运所系,容不得半点疏忽。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些,赵寿才来亲自视察关宁锦防线。
亲自一一看过关宁锦防线的每一处防御设施了之后,赵寿才转道去了北京城。
经过重新改造,新的北京城,已不再是单纯的皇家都城,而是兼具军事防御丶漕运枢纽与工业活力的「三重城郭」,其规制既承原来燕京城的雄浑骨架,又对外扩张了十几倍,还添了机器轰鸣的新生气象。
外城是北京城的第一道屏障,沿永定河与潮白河故道延展,周长足百里。城墙以「夯土包砖+钢筋灌浆」的新法筑就,底部宽达三丈五尺,顶部仍有两丈二尺,高度更是突破四丈一一比大宋旧都东京的外城高出近一丈。
外城共设十座城门,其中「广渠门」与「东便门」扼守通州方向的大运河码头,「门洞内铺设了铁轨,可直接衔接码头货场与城内的主要居住区;「永定门」则正对南下的官道与火车站,城门上方加装了两座生铁铸造的了望塔,塔内架设看能观测百里外的望远镜,塔基暗藏炮位,有十门重型李琳炮,可对任何敌人形成碾压性的火力覆盖。
穿过外城,便是内城,也是北京城的防御核心。
内城城墙虽略矮于外城(高三丈五尺),但墙体更厚,底部宽达四丈,墙面每五里便设一座「马面敌台」,敌台上不仅有传统的箭窗,还开凿了圆形炮孔,安置着可360度旋转的中型李琳炮,能对攻城敌军形成火力覆盖,也能形成交叉火力。
内城九门中,「正阳门」最为宏伟,门洞分为三道一一中间一道供皇家仪仗与火车通行(铁轨从城门下横穿而过,连接内城东站与西苑行宫),两侧则供车马与人流出入,门额上「正阳门」三字由赵侯亲笔题写,鎏金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内城的「王府并街」已取代东京的「州桥夜市」,成为大宋新的财富核心。街道两侧的商铺多是两层砖木结构,底层是售卖丝绸丶瓷器与西洋钟表的店铺,上层则是钱庄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办公地。「大宋钱庄」和「皇家钱庄」的红砖大楼格外显眼,楼前的广场上竖着一根铸铁旗杆,顶端飘扬的黄龙旗下方,挂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当日的金银兑换比例。
最内侧的皇城与宫城,则是大宋皇权的象徵。
皇城城墙高二丈五尺,虽不似外城那般厚重,却在墙顶加装了通电的铁丝网,四角的角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信号室,可通过电线与内外城的炮位丶烽燧联动。
皇宫各处更是领先了后世近千年用上了电照明。
紫禁城的朱墙黄瓦已初露峰,虽西侧的西华门与北部的神武门仍围着脚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