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2 / 4)

加入书签

sp;   这道防线并非简单的城墙拼接,而是一套「城-堡-烽-路」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其最外层是散布在走廊两侧山脊上的烽燧,每隔十里便有一座,夯土基座外包青砖,顶部设有了望台与火塘,一旦发现北方骑兵动向,白日举烟丶夜间点火,讯息可在很短时间内传至中枢。

    烽燧之下,是沿官道修建的「堡寨群」,每个堡寨周长三里,墙高两丈,墙根厚达一丈五,内置弓弩营与粮库,既能驻兵百人防御,也能收容附近百姓避战。

    防线的核心,是平州丶滦州丶营州三座重城与锦州丶宁远两座卫城构成的「五城联动」。

    平州城扼守辽西走廊西入口,城墙外侧加筑三层马面,每个马面配备两门八牛弩与一门李琳炮,城壕宽三丈丶深两丈,壕底密布尖木桩:

    营州城则控制走廊东端,城内设有水军码头,可停泊二十艘小型战船,兼顾陆防与江防。

    滦州城恰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腰腹」地带,西接蓟州平原丶东连锦州山地,脚下是滦河冲积出的平坦河谷。这里是这道防线的「中转站」,若平州遇袭,粮草可从蓟州经滦河顺流而下;若锦州告急,骑兵沿官道疾驰,一日便能抵达。

    锦州卫像一把铁锁扼住辽西走廊东段的「咽喉」一一其南侧是渤海湾的浅滩,北侧是松岭山的余脉,唯一的通道就从卫城脚下穿过。

    而宁远卫则是锦州卫东侧的「前哨尖兵」。它背靠首山丶面朝渤海,距离锦州卫仅六十里,恰好卡在辽东平原进入辽西走廊的「门槛」上。

    至于山海关(此时叫榆关),便是这道防线最西端的「门户锁钥」。它坐落在燕山山脉与渤海湾的交汇处,东接辽西走廊丶西连华北平原,一道雄关将山海之间的缝隙彻底堵死。

    五座城池与山海关之间,由宽两丈的「官道马道并行线」连接,马道铺有碎石,可供骑兵快速驰援,官道旁每隔五十里设一处饮水站与驿站,保障粮草运输。

    这条防线,就是李琳效仿明朝的关宁锦防线而布置的,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万一大宋被金国击败,或者有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南下打草谷,大宋还可以依托这条防线抵挡一下,保护大宋的军民不受其扰。

    除此之外,这条防线还暗藏诸多精妙设计。比如各城之间的烽燧传递系统,并非简单的直线串联,而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即便某一处烽燧被敌军破坏,讯息仍能通过其他路径迅速传递,确保朝廷及时掌握敌情。

    而且,在「堡寨群」中,还设置了隐蔽的暗道。这些暗道深埋地下,入口极为隐蔽,只有大将和重要官员知晓具体位置。一旦堡寨被敌军包围,守军可通过暗道与相邻堡寨取得联系,互相支援,甚至在必要时进行突围转移。暗道内部空间虽不宽,但足以容纳数十人快速通行,且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通风口和储物处,存放着乾粮丶饮水和简易武器以备不时之需。

    真不怪大宋要如此慎重地打造这条防线,实在是,一来,关外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是真爱南下劫掠,这不光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