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灯不亮的时候(3 / 3)
提着工具包出门。
她趴在窗边等了两个小时,看见他浑身湿透地回来,手电筒夹在颈间,发烫的掌心里攥着一只修好的保险丝。
那时她不懂,只觉得他卑微、窝囊。
现在才明白,有些话从不在嘴边,而在黑暗中为你点亮一寸光的执拗里。
“他不是没修。”林野喃喃道,“他是……留了个缺口。”
江予安点头:“他知道你会看见。也知道,只有灯不亮的时候,人才愿意伸手去摸黑找答案。”
她闭了闭眼。
心口那道淡痕又微微发热,却不痛了,像被什么缓慢熨贴着。
原来荆棘也能长成桥梁,连接那些曾以为永远断裂的两端。
当晚,她在剪辑室反复回放活动录像。
当镜头扫过配电箱角落,她终于看清了江予安藏下的花絮:画面昏暗,厂房已清场,只有林国栋一人坐在那盏旧台灯前。
灯座底部刻着两个小字——“给野”,漆面斑驳,却清晰可辨。
那是她十岁生日时,自己拼坏又扔掉的应急灯,他曾悄悄捡回去修了整整三天。
视频里,他一次次按下开关,灯光闪烁不定。
他拆开镇流器,换上新的电容,再接线,再试。
第十一次,灯光终于稳定下来。
他停住手,抬头望向摄像机的方向——准确地说,是她平时站的位置。
静默了几秒,他摘下手套,声音低得几乎被电流声盖过:
“以前我觉得,修好就行。现在才知道,得让她看见,是我修的。”
林野的手指悬在导出键上方,久久未落。
窗外夜色浓稠,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可她只看见那一盏小小的灯,在无人注视的深夜,固执地亮着。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社区公告栏。
新一期工作坊报名表贴出,纸面崭新,墨迹未干。
榜首名字工整写着:陈志明、陈小阳(父子),备注栏多了一行铅笔写的小字,稚嫩却坚定:
“这次,我们带手电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