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修铁路招工人拉动就业(2 / 3)
没活计的汉子,听得这般好处,哪还按捺得住?
山东的庄稼汉,河北的手艺匠,甚至江南一带没了营生的船工,都揣着干粮,背着铺盖,往辽东赶。
路上遇到同路的,一打听,都是奔着工坊去的。
有人说:“听说辽东的工坊里,顿顿有米有肉,比在家过年还强!”
有人接话:“不光如此,干得好还能落个辽东户籍,孩子能进新学堂念书呢!”
这般念想推着,一路上人越聚越多,到了辽东地界的关卡,更是排起长龙,个个伸长脖子盼着赶紧登记入册。
管事的见这光景,忙加派人手查验、分派,即便如此,每日还是有不少人等在关外,就盼着能挤进去,讨个好前程。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
,这些外乡人心里清楚,错过了这机会,怕是再难有这般好去处。
是以哪怕路上吃些苦、受些累,也心甘情愿——只要能进了辽东的工坊,日子便有了奔头,这点辛苦,值了!
北平地面上的百姓,也听闻了辽东的好处,心里头个个痒得慌。
有那胆大的,早盘算着收拾行囊,往辽东奔——毕竟那边工钱高,活计也多,总比在北平守着几亩薄田强。
可燕王府早有防备。
朱棣得知辽东大肆招人的消息,当即传下话来,严查出入城门的百姓,凡要往辽东去的,必得有官府的路引,还得说清去处、事由,稍有含糊,便扣下盘问。
守城的兵丁也不敢怠慢,盘查得愈仔细,寻常百姓哪那么容易弄到路引?
有那实在熬不住的,便想绕小路偷偷出城,可北平周边的关卡早布了眼线,没走多远就被截了回来,轻则训斥一番,重则罚去服劳役。
一来二去,敢冒这个险的人便少了。
这般一来,北平去辽东的百姓,十成里也就能走成一成。
走成的那些,多是有些门路的手艺人,或是与守城兵丁沾些亲故的,靠着几分运气才混了出去。
其余的,也只能望着辽东的方向叹叹气,继续在北平守着旧日子。
燕王府的人心里都清楚,王爷这是怕百姓都往辽东跑,一来损了北平的人力,二来也怕这些人带去北平的动静。
只是这般强留,终究堵不住人心,暗地里,仍有不少人在偷偷合计着,盼着哪日能寻个空子,往那“好光景”
的辽东去。
燕王能锁住城门,能盘查路人,却堵不住百姓的嘴,拦不住心里的念想。
不过半月,北平城里便渐渐有了怨言。
茶馆里,几个汉子喝着闷茶,声音压得低低的,却藏不住火气。
“听说了吗?辽东那边的工坊,干一天活能得三十文,还管两顿饭!”
一个脸膛黝黑的汉子拍着桌子,“咱在这儿刨地,累死累活,一月也挣不到二百文,这日子没法过了!”
旁边的人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我那远房表舅,上月偷偷跑去辽东,前日托人捎信回来,说那边不仅工钱高,孩子还能进学堂识几个字——咱北平呢?除了王府的人,谁有这好处?”
更有人悄声道:“王爷把着城门不让去,这不是逼着人受穷吗?都是大明的百姓,凭啥辽东能好过,咱就得熬着?”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静了静,随即又有人附和,声音越来越大,虽不敢指名道姓骂燕王,那股子怨气却像潮水压不住。
消息传到燕王府,朱棣听了,眉头拧成个疙瘩。
他知道堵不如疏,可辽东是常孤雏的地盘,哪能让自家百姓去壮大对方的声势?
当下只冷哼一声:“一群短视的东西!
辽东哪有那么好?不过是些虚头巴脑的诱饵罢了!”
嘴上虽硬,心里却明白,这怨气若是积多了,怕不是好
↑返回顶部↑